天才與白痴:智慧城市恐變愚昧城市?
盧銘恩 方土房地產董事總經理
方土房地產是一 家精品房地產投資開發商,對全球精品房地產項目進行研究、投資、開發以及籌措專屬的房地產投資基金, 配合房地產科技(PropTech)及積極倡導健康生活風格房地產(Wellness Lifestyle Real Estate)為傳統房地產帶來創新及增值。
More Blogs“智慧城市”近十年是一個潮流用語(“buzzword”),深受各地政府歡迎,不少國家地區無不爭取把自己治理下的城市變得“聰明”,務求美貌與智慧並重。可是,智慧城市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這已成為左派城市主義者和高科技工業家所偏愛的一個時髦標籤。
最近香港安心出行的應用爭拗,除了凸顯市民對政府普遍的不信任之外。其實也值得思考,究竟手寫資料,甚至有食肆採用Google Form等現成的電子工具去紀錄,與在手機上安裝一個佔據硬碟空間的App之區別。尤其,據報當有餐廳出現確診案例時,手機應用程式並沒有通知市民 。
未來的城市會因為浮華的技術而變得“聰明”嗎?在變得“聰明”的同時,在自由,平等或博愛方面等“文明城市”道德價值觀會變得更高嗎?
不少人詬病,“智慧城市” 採用了“數據提取”這一全新的監視模式。 智慧城市通過監控從垃圾桶到橋樑的一切事物來保證效率,並使用生成的數據幫助城市平穩運行。 Google的姊妹公司Sidewalk Labs提出要對12英畝的多倫多進行一次智慧城市的改造,但遭到了強烈反對。 一份獨立報告稱該計劃是“令人沮喪的抽象”。 有美國科技的著名投資者甚至警告稱該項目為“監視資本主義”。
“1984”喬治奧威爾式的監控,最終透過智慧城市科技來實現。就如,煙花可以是藝術,落入軍事國家手裡,就是火炮。
無論如何,智能技術正在重塑我們的城市。大數據,生物識別技術和人工智能的興起,以及無人駕駛汽車,傳感器操作建築物的出現,正在產生分析,監測和控制城市環境的新方法,而“智能”基礎設施正在改變城市的形態。
世界各地市長和政府官僚們對智能沖洗“smart washing”城市很是熱衷, 聽起來充滿活力,也是政績。但每每在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以外,或許一些低技術的古老智慧,更能解決問題 。 筆者並不是反科技,甚至本人是擁抱科技與創新,但有時候,天才與白痴,確實只差一線。
就如停車場尋找車位,據統計,駕駛人士每年耗在尋找車位的時間大概是18個小時,所排出的廢氣總和也是驚人。有不少停車場也會在車位上以感應燈來表示,但不知怎地,按筆者的經驗,感覺有百分之三十的錯誤率。那麼,在室外停車場又怎麼辦?記得有韓國公司把氫氣球綁在每個停車位的後方,當車駛進時,基於物理反應,氫氣球就會順勢降下,那麼從遠處過來的駕駛者,就能輕易看到還有氫氣球的,就是一個空置的車位。這顯然就是城市問題,傳統智慧解決的好例子。
縱然數據可以潛在地用作增強城市體驗和提高效率的工具,但僅憑數據並不能使城市變得“聰明”。總之,智慧城市背後的基本目標非常簡單,就是是允許公民對其環境做出明智的選擇,以使日常生活更加高效,減輕壓力並且全方位地變得“更好”。
過份強調技術會把事情弄巧反拙,這是“技術決定論”,忽視了人類行為的核心作用,而導致不必要的複雜性和過度設計,最後會把事情結果變得愚蠢和反智。就如日本的“珍道具”,業餘發明家川上賢司在80年代發明了不少富有創意,但實際上並不實用的生活用品。最經典的例子就是80年代已經率先發明的自拍神棍,但當時的照相機都很沈重,反過來,還是腳架來得實用。
智慧城市可能會抹掉城市的本質,因為它或許忽視了定義城市本質的核心,那就是公民。如何在智慧城市與愚昧城市之間作出平衡,還亟需各界努力。但當然,城市是公民的載體,說到底,科技是輔助城市生活,公民才是核心要服務的對象。
以上內容及資料僅屬個別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www.CTgoodjobs.hk的立場。CTgoodjobs對因以上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