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潮席捲美國】42%打工仔拒絕升職 上班族寧用「躺平」換「自由」?
「躺平」這個近年在亞洲職場中廣泛討論的現象,似乎已不再是亞洲的專利。隨着全球職場文化的變化,這股風潮正逐漸蔓延至美國,甚至成為當地職場的一種新常態。根據調查,42%的美國打工仔表示拒絕升職,寧願選擇維持現狀,追求生活與工作的平衡。
「躺平」不再是亞洲專利
過去幾年,「躺平」這個詞在中國、日本、韓國及台灣等地廣泛流行,成為年輕一代對抗高壓職場文化的象徵。年輕人不再為了追求功成名就而拚命工作,而是更加注重生活品質,寧願薪水少一點,也要換取更多的自由時間和精神健康。
如今,這股風潮也吹到了美國。根據《Business Insider》的報導,跨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任仕達(Randstad)的一項調查顯示,42%的美國受訪者表示不想升遷,對現有的生活感到滿意,這個比例甚至高於一些以悠閒生活聞名的國家,例如法國或意大利。
另一份由人資軟件公司Visier發佈的報告亦指出,只有38%的技術職員工希望升遷至管理職位。大多數人認為,升遷帶來的額外薪水並不足以彌補成為管理層的壓力和更長的工作時間。
拒絕升遷的原因
1. 遙距工作與自由具吸引力
疫情期間,遙距工作的普及讓許多員工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電腦大廠Dell為例,該公司曾在2023年宣佈,若員工每週未能至少進公司三天,將失去升遷資格。然而,這項政策並未如預期般奏效,幾個月後,仍有近半數員工選擇繼續遙距辦公,顯示對他們而言,能夠在家工作的自由遠比升遷機會重要。
這種現象並非個別例子,許多員工認為,升遷代表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更長的工時以及更頻繁的會議,這些都會侵佔他們的私人時間。相比之下,維持現狀反而能讓他們更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
2. 「等價」原則
「安靜離職」是近年來另一個職場熱詞,指的是員工只完成份內工作,不再額外付出精力追求升遷或表現突出。這種現象與「躺平」有著相似的核心理念:員工更重視當下的生活,而非未來的職場榮譽。
此外,隨着「咖啡打卡」和「懶女孩工作」等新詞的出現,這種價值觀變得更加明顯。「咖啡打卡」指的是員工到公司打卡後便迅速離開,回家遙距辦公;而「懶女孩工作」則形容一份壓力低、收入尚可且具彈性的工作。這些詞彙的流行反映了員工對工時與薪酬之間「等價交換」的重視——他們不再願意為了額外的薪水而犧牲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疫情改變了職場價值觀
疫情對職場文化的影響不容忽視。許多員工在遠端工作的過程中,重新發現了生活中的樂趣和意義。一位名叫Zack的系統分析師分享了他的經歷:疫情前,他一直追求升遷,並成功晉升至管理層。然而,在疫情期間,他開始注意到自己為工作犧牲了太多,例如與家人共度的時間和個人興趣愛好。
當公司要求他重返辦公室時,Zack選擇辭職,轉而接受一份薪水較低但壓力更小的工作。他表示,這份工作讓他能專注於自己的任務,而非處理繁瑣的管理事務,並且能夠更好地享受生活。
升遷的吸引力正在減弱
除了生活品質的考量,升遷本身的吸引力也在逐漸減弱。過去,管理職通常被視為「鐵飯碗」,代表著穩定的職業發展。然而,隨着裁員成為常態,管理職反而成為企業裁員時的首要目標,令升遷不再是穩定的象徵,反而成為一種風險。
此外,許多升遷後的員工發現,管理職的工作內容並不如預期般令人滿足。研究顯示,升遷後的員工往往會感到失望,甚至出現「管理憂鬱」(managerial blues),即對管理工作的無力感和挫敗感。
企業需要重新思考激勵方式
波士頓大學管理及組織學教授Michel Anteby指出:「每個想成為副總裁或管理層的人,都以為生活會變得更美好,但事實上你可能會失去一些非常重要的事物。」這句話道出了現代職場的一個重要現象:升遷不再是員工的終極目標。
傳統的激勵方式正在失效,企業過去通過升遷、加薪和頭銜來激勵員工,但如今這些手段已不足以吸引員工全力以赴。相反,企業需要更加關注員工當下的工作體驗,確保他們對現有職位感到滿意,並能在工作中找到意義和成就感。
「躺平潮」的興起,無論是在亞洲還是美國,都反映了現代職場文化的深刻變化。員工不再單純追求升遷和薪水,而是更加注重生活的質量和工作的意義。對企業而言,這是一個重新審視管理方式和激勵機制的契機。
睇埋:有咩副業值得發展?
睇埋:前員工留隱藏訊息 勸新人快啲走?
延伸閱讀:【迷你退休】近年興「迷你退休」 唔使等到65歲就可以開始享受生活!一文睇清咩係「迷你退休」及4個實現方法!
延伸閱讀:【打工仔職場反撲】「報復性離職」成職場新趨勢 打工仔帶着怒火向公司作不滿聲明!出現原因係員工感到「倦怠」及「被低估」?僱主又可以點解決?
延伸閱讀:【2025職場趨勢5大預測】報復式辭職開始「老細我唔撈喇!」、Gen Z上位10個有1個做管理層
延伸閱讀:【轉工跳槽】Z世代職場機會比其他人多?年輕打工仔一生最少轉職幾多次?
最新專訪片︰
【Office豪華旅行團】安永會計重視多元和企業社會責任 培養包容性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