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KOL成新職業?】被炒仲要昭告天下?分享被裁員經歷竟然係賺錢機會!
失業在過去往往被視為一件需要隱瞞的事情,甚至可能會被認為是「能力不足」或「無法勝任工作」。然而,隨着職場文化的變遷以及社群媒體普及,越來越多人選擇將被裁員的經歷公開分享,甚至成為「失業KOL」,透過影片或貼文記錄自己的被解僱的心路歷程,並藉此獲得支持、共鳴,甚至新的職涯機會。
失業不再是「丟臉」的事
在過去,失業常被視為一種個人失敗的象徵。影視作品中不乏角色因失業而選擇隱瞞家人、假裝正常上班的情節,反映了社會對失業的負面看法。哈佛商學院教授Sandra Sucher指出,以前被解僱會被認為是個人問題,這種觀念讓許多人對失業三緘其口,甚至感到羞恥。
但是,隨着經濟環境的波動和職場文化的改變,失業逐漸被視為職涯中的一部分,而非個人能力的反映。尤其在科技業,疫情期間的快速擴張和隨後的經濟下滑,導致大規模裁員成為常態。彭博指出,自2022年以來,科技業已有超過50萬人被裁員,但裁員往往是由於管理層的決策失誤或市場環境的變化,而非員工的能力問題。
波士頓大學講師Moshe Cohen表示,失業者公開分享經歷,部分是為了挽回自信心,因為被裁員往往讓人感到震驚和無助,「當人們感覺被剝奪自信時,他們會做些什麼來挽回信心?公開分享就是其中一種方式。」
許多失業者選擇在社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經歷,這些真誠的內容往往能引發廣泛共鳴。例如,Cloudflare前員工Brittany Pietsch在TikTok上分享自己被裁員的影片,迅速獲得超過百萬次觀看,甚至引來公司CEO的回應,這類影片不僅讓失業者獲得心理支持,也促使企業反思裁員過程中的不足。
部分失業者更進一步,將公開失業的經歷轉化為職涯的新起點。例如, Zoe Pritchard在失去顧問工作後,轉型成為全職YouTuber,僅靠分享失業影片便獲得1萬名粉絲和5,000美元的廣告收入。另一位失業網紅Giovanna Ventola則透過分享應對失業的經歷,吸引了2.6萬名粉絲,並開始探索變現的可能性。
即使不追求成為網紅,許多失業者也利用社群平台作為尋找新工作的工具,例如在LinkedIn上發布情感真摯的告別貼文,表達自己正在尋找新機會,甚至與其他失業人士合作整理聯絡資料供企業的HR參考。
公開失業存在風險
雖然公開失業的行為能帶來支持和機會,但也可能對未來的職涯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人力資源公司ABS Staffing Solutions創辦人Ariel Schur建議,失業者應專注於分享如何重新設定職業目標或應對挑戰,而非單純宣洩情緒,「如果我們看到求職者分享過多情緒化內容,他可能就不會是我們適合的人選。」
招聘公司Continuum執行長Nolan Church認為,失業人士應該以積極的方式包裝自己的經歷,例如將失業描述為一段「充電期」或「自我投資的機會」,而非直接聲稱自己被裁員,因為人們往往對裁員存在偏見。
前Google HR Farah Sharghi指出,公開分享失業經歷是社群媒體時代的自然結果,但分享者應注意保持專業形象,避免對前公司或同事發表負面評論。
公開分享失業經歷的現象反映了職場文化的變遷,從過去的隱瞞到如今的透明,失業不再是羞恥的象徵,而是職涯中的一部分,透過社交平台分享失業經歷,不僅能獲得心理支持,還可能帶來新的機會。然而,失業人士在分享時應謹慎行事,避免因情緒化言論損害自己的專業形象,結果得不償失。
睇埋:打工仔做足16年被勸退 原因係……
睇埋:覺得自己Underpaid應該點同上司講?
延伸閱讀:【世代差異】聘請Z世代員工每3人就有1個「甩底」?咁做嘅原因竟然係為咗「報復」!
延伸閱讀:【收入安全感】2025港人收入安全感僅合格 Z世代偏好投資比特幣而非房地產 即睇《2025香港個人投資者調查報告》!
延伸閱讀:【職場趨勢】Y、Z世代唔想做管理層!原因係覺得似做緊Intern?
延伸閱讀:【AI趨勢】年輕一代更傾向擁抱AI技術?Z世代:擔心用太多會「智力矮化」!
最新專訪片︰
【Office豪華旅行團】安永會計重視多元和企業社會責任 培養包容性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