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IMD人才排名第四 是否可以再進一步?

殷暉(Roy)
Roy是一學者,擁有超過25年結合實踐和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士。他曾在多個公私營機構擔任管理職位,包括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怡和洋行、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總商會和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目前,他是香港恒生大學市場學系的高級講師。
More Blogs作為評估各國培養、留住和吸引人才能力的全球標準,IMD世界人才排名長期以來始終是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該排名依據國家或地區在人才方面的投資與發展、吸引力及準備度三大關指標進行評估。香港的人才吸引力在過去幾年表現突飛猛進,從2023年第16位躍升至2024年第9位,今年更攀升至第4位。雖成就斐然,但排名亦揭示香港尚有改進空間,有條件再進一步。
教育投資需重質重量
在投資與發展維度中,香港的公共教育支出在69個經濟體中排名第49位。這排名確實令人意外,因為它未能充分體現特區政府對教育的重視。2024年,香港教育預算達1,157億港元,佔政府總開支的14.9%。此外,最新的施政報告中還提出大力推動「北都大學城」的建設。然而,IMD排名的評分偏低,或許反映了資源分配與使用效率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投入的數量。
儘管如此,香港的高等教育在全球依然表現優異。例如,香港大學在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歷史性躍升至第17位,中文大學亦創下第36位的新高。這表明,香港在推動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教育方面成效卓著,例如在「科學領域畢業生」指標中名列榜首。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將非本地學額比例從40%提高至50%,進一步促進多元文化學習環境的形成。未來,各大學可考慮向「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提供更多獎學金,這不僅有助於香港學生加深對伊斯蘭文化的認識,也為實現香港作為伊斯蘭金融中心的願景奠定基礎。
勞動力增長:排名背後的矛盾
IMD將香港的勞動力增長排名從2024年的第46位大幅下調至2025年的第62位,跌幅達16位。這一現象似乎與實際情況有出入。過去幾年,雖然香港的勞動人口有所下降,但政府已推出一系列吸引人才的計劃,例如高端人才通行證、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以及延長IANG簽證等措施,使2024年的本地勞動力回升至疫情前水平。雖然近期零售、餐飲及建築行業出現零星裁員,導致失業率上升和勞動人口輕微下滑,但這些波動似乎不足以解釋排名如此大幅度的下跌。
吸引力:破解高昂生活成本難題
高昂的生活成本,尤其是住房問題,仍是香港吸引全球人才的主要障礙。儘管樓價有所回落,2024年租金卻上漲了5.8%,而2025年依舊呈現上行趨勢。對國際人才而言,選擇工作地不僅考慮職業發展,還需衡量安居樂業的環境。
在這方面,香港可參考兩項策略:第一,在生活成本方面,香港擁有「一小時生活圈」的地理優勢,政府可借鑒澳門的做法,鼓勵人才在港工作、在深圳或珠海居住,以降低生活成本壓力。第二,在居住方面,隨著非本地學生錄取比例從40%提升至50%,學生宿舍需求激增,供應缺口已超過55,000個,迫使許多學生轉向私人租賃市場,租金在供求失衡的情況下自然持續往上揚。當局應簡化酒店或商廈改建宿舍的審批流程,並積極劃撥土地,以自資或私人開發模式興建宿舍,從而實現長期供需平衡。這樣也可以舒緩私人租賃市場的升幅。
準備度:提升語言與文化競爭力
在語言能力方面,香港的排名於2025年微跌至第20位。雖然跌幅不大,但反映出僱主對畢業生語言能力的憂慮日益增加。香港年輕人在普通話方面表現不俗,得益於中港文化交流的深化,但英語能力的提升仍有改進空間。最直接的解決方式是為學生提供更具國際化的英語學習環境。所以,施政報告中所提及的,由教育局成立的「留學香港專班」正是對症下藥。除了可以加推廣強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更可以位高等院校的學生提供一個國際化的土壤,給他們加強語文上的競爭力。
今年香港躍居IMD世界人才排名第四,這是對政府致力於打造國際人才樞紐所取得的一種認可。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其他國家如加拿大(第11位)和阿聯酋(第9位)今年均躍升八位,顯示全球人才競爭愈發激烈。在這場競逐中,香港若要保持領先優勢,甚至想更進一步的話,必須持續推動教育與經濟需求的深度對接,積極促進國際協作,並以文化共融為基礎,創造吸引和留住多元化人才的優質環境。唯有如此,香港才能在全球人才樞紐的道路上不斷突破,確保在國際人才吸引力的維度上有可持續的發展。
以上內容及資料僅屬個別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www.CTgoodjobs.hk的立場。CTgoodjobs對因以上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