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含金量下降?高等教育的滿意假象與結構危機

學位含金量下降?高等教育的滿意假象與結構危機

殷暉(Roy)

Roy是一學者,擁有超過25年結合實踐和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士。他曾在多個公私營機構擔任管理職位,包括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怡和洋行、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總商會和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目前,他是香港恒生大學市場學系的高級講師。

更多文章

教育局最新《2022年學士學位畢業生工作表現僱主意見調查》指出,98% 僱主對畢業生表現感到滿意,創歷年新高;平均分更達 3.75 分,介乎「符合要求」與「偶爾超越期望」之間。這看似是對高等教育質素的強烈肯定,卻也隱藏着另一層令人不安的危機。當「整體滿意」成為常態,「學位的含金量」卻在慢慢的下降,大學是否已經失去了持續進步與改革的推動力?

說說這串亮麗數字的背景,2022年的畢業生非常幸運,恰逢香港經歷「請人難」的時期:移民潮、退休潮與人才流失交疊導致人力缺口非常龐大,企業不得不打破傳統框架,以更靈活多元的方法進行招聘。從九巴與港鐵主動到清真寺招募本地穆斯林青年,到企業擴大聘請非傳統學科畢業生,就業市場幾近「一份簡歷難求」。換言之,那份「高滿意度」未必完全來自畢業生質素的提升,或學位的含金量,更多可能源於人手短缺下失衡市場的反射。當企業開始自我調整對畢業生能力的期盼時,「滿意」本身已不再是衡量教育成果的可靠指標。

今天,企業普遍期望畢業生具備 AI 應用能力,但諷刺的是,不少大學在將 AI 融入課程時也面臨挑戰,部分教師對新技術的理解與實戰經驗尚待深化。這導致業界批評現行 AI 教育多停留在「工具操作」層面,難以培養出能解決真實商業問題的戰略型人才。歸根結底,高等教育的關鍵轉折,不在於「是否開設 AI 課程」,而在於能否與產業前沿形成「共生體系」,實現科研能力與應用場景的深度對接。要促成這場轉型,不僅需要教師擁抱變革,更需從制度層面為創新教學與產學合作開拓空間。

說說高等院校體制上的問題。絕大部分的大學將論文數量與質量作為教職員晉升的核心標準,教育創新與行業協作很容易地遭到邊緣化。這些工作既難以量化,又鮮少被納入續約與晉升的評審體系。學術與實務之間的鴻溝由此持續擴大;長此以往,學位的含金量與社會信任也必然隨之稀釋。體制的桎梏往往更為根本。儘管近期各大專院校紛紛響應《施政報告》,將 AI 教育納入核心課程,但若評核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價值與職涯標準始終如舊,雇主自然會逐漸對本科或碩士畢業的工作能力失去信心。

所以,更大的挑戰在於學位本身的貶值。香港今日的學士人口比例超過五成,較三十年前的 14% 飆升數倍。學位基本上已經成為很多崗位的「入場券」。然而,擁有學位的人愈多,企業「找不到合用人才」的問題卻依然存在。於是,不少企業乾脆建立自己的學院:從麥當勞的漢堡大學、屈臣氏零售學院,到港鐵學院與中電學院,企業從零塑造「合用」人才,不再依賴大學文憑作為篩選門檻。

若大學仍不推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將產業協作成果正式納入教職員評核體系,學位在僱主眼中,恐怕在不久的將來,將淪為與職業能力脫節的「高級興趣班證書」。根據 Workday 最新發佈的《香港技能導向招聘趨勢報告》,已有超過一半本地企業實施「以技能為本」的招聘策略,部分職位更明確取消學歷要求。這記警鐘,響亮而迫切。當企業選才標準從「看重學歷」轉向「看重能力」,高等教育若仍固守「重研究、輕實務」的象牙塔,必將被急速變遷的市場徹底邊緣化。

以上內容及資料僅屬個別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www.CTgoodjobs.hk的立場。CTgoodjobs對因以上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讚好 CTgoodjobs 專頁,獲取更多求職資訊!
唔想錯過最新職場新聞、搵工貼士同好工推薦?立即接收 CTgoodjobs 推送!
我再想想 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