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庭友善政策的出路:平衡企業效益與員工福祉的雙贏策略

殷暉(Roy)
Roy是一學者,擁有超過25年結合實踐和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士。他曾在多個公私營機構擔任管理職位,包括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怡和洋行、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總商會和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目前,他是香港恒生大學市場學系的高級講師兼本科課程主任。
More Blogs香港正面臨生育率低迷、勞動力萎縮及職場家庭失衡的嚴峻挑戰。香港人對於生育卻步的最大原因,在於擔心難以兼顧工作與家庭。平機會最新研究顯示,九成企業缺乏家庭友善僱傭指引,反映現行措施仍停留在企業自發階段,尚未形成制度性保障。然而,國際經驗與本地實踐均證明,家庭友善政策不僅是員工福利,更是提升企業生產力、降低人才流失率及優化品牌形象的戰略投資。香港亟需探索適合自身的模式,結合政策引導、企業創新及社會文化轉變,方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政策推動:從「鼓勵」到「帶頭」
目前香港已有不少企業推出家庭友善措施,例如某龍頭銀行將產假延長至20週、地產商試行親職假等。然而,這些措施多依賴企業自發實施,數據顯示僅22%的企業提供高於法例要求的家庭友善支援。雖然優良企業文化不一定需要通過立法來實踐,但政府可以借鑒海外經驗,例如韓國的「家庭友善企業認證」制度,透過稅務優惠、政府採購評分等誘因,推動企業落實平機會提出的五大核心家庭友善範疇:
1. 彈性工作安排
2. 下班斷電權
3. 照顧者假期
4. 母乳餵哺支援
5. 共享親職假
此外,作為香港最大的雇主,政府可考慮率先檢視公務員福利,例如將產假從14週延長至16週、侍產假從5天增加至7天,並大幅提升托兒服務覆蓋率。這些措施所帶來的漣漪效應可能比直接立法更為有效。
企業實踐:家庭友善即競爭力
九巴的成功案例證明,家庭友善措施能有效吸引人才。該公司為女性員工提供專屬駕駛訓練、靈活的工作安排、女車長專線及優先使用設施等,協助女性兼顧家庭與事業,使女性車長人數在五年內增加三成。企業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 成本效益分析:荷蘭飛利浦實施「工時銀行」制度後,員工自主調配加班時數使工作效率提升20%
• 科技整合:運用遠距協作工具減少無效加班
• 文化重塑:加強管理層培訓,改變「加班等同生產力」的傳統觀念
社會協作:打破結構性障礙
香港的低生育率與住屋、托育等結構性問題密切相關。政府可參考日本「待機兒童Zero」計畫,要求商廈改建托育設施;同時借鑒加拿大「長照休假保險」制度,分攤照顧者的經濟壓力。民建聯提出的「商廈育嬰室容積獎勵」建議亦值得推行,以解決硬件設施不足的問題。
從「福利思維」到「生產力投資」
家庭友善政策不應被視為成本負擔,而是人才競爭中的關鍵投資。雖然香港在平機會倡議的五個範疇上仍有進步空間,但我們不必急於立法規管。關鍵是要找到適合香港的一套組合拳,就是透過「政策誘因+企業實踐+社會支援」的三軌模式,根據不同行業特性(如金融業適用彈性工時、醫護業需保障輪班間隔)制定細則,打造兼顧競爭力與人文關懷的職場生態。這種循序漸進、因地制宜的做法,才能有效鼓勵年輕夫婦生育,扭轉出生率下降的趨勢,協助香港的可持續發展。
以上內容及資料僅屬個別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www.CTgoodjobs.hk的立場。CTgoodjobs對因以上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