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香港到了2028會有18萬的勞動力缺口?
殷暉(Roy)
Roy是一學者,擁有超過25年結合實踐和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士。他曾在多個公私營機構擔任管理職位,包括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怡和洋行、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總商會和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目前,他是香港恒生大學市場學系的高級講師兼本科課程主任。
More Blogs根據勞工及福利局最近發布的人力推算報告的內容,我們看到了一幅令人擔憂的圖景:到2028年預計將出現18萬短缺。很多人對這數字有疑問,包括香港電台千禧年代的主持人蕭洛汶。他問:政府透過人才入境計劃應對人力短缺,截至2024年10月底,各項計劃逾25萬份申請獲批,逾16萬名人才已抵港。為何政府致力「搶人才」,未來人力短缺情況仍預期會惡化?
我認為政府在引進外來人才方面做得不錯,但這並不是一個長期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長遠來說,我們需要在勞動力架構上填補幾個缺口。
第一,人口老化。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預計將從2023年的23%上升至2028年的28%,我們面臨着活躍勞動力的顯著減少。政府對這一趨勢非常清楚,但尚不清楚有哪些政策可以鼓勵年長工人(即年輕退休者)更長時間留在勞動市場。一些僱主已經實施了靈活的工作安排和兼職機會,讓他們能夠在不承擔傳統工作全部要求的情況下貢獻他們寶貴的經驗。作為香港最大的僱主,我希望政府能以身作則,制定政策和最佳實踐供僱主參考。
第二,我們的勞動力中現有技能與僱主所需的新技能之間存在錯配。科技的快速進步,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等領域,正在以快於我們培訓計劃的速度發展。我相信政府有意投資於職業教育,但挑戰在於如何吸引僱主共同投資,以及如何讓員工願意參與提升技能的工作。也許解決方案在於擴大僱員再培訓局的服務範圍。我期待看到新的政策、資源和技術,以幫助彌補技能錯配危機。
第三,年輕人不願意追求電氣和機械等技術領域的職業,這是一個重大障礙。許多人認為這些角色缺乏聲望或適當的財務回報,導致合格技術人員的短缺。在短期內,引進技術工人是一個選擇,但挑戰在於確保這些技術人員具備本地資格。在長期來看,我希望能有更多措施吸引年輕人,甚至是擁有學士學位的人,對這些技術角色感興趣,讓他們未來能夠有與銀行家或市場營銷人員同樣光明的前途。也許政府和相關行業可以考慮開展宣傳活動,提高人們對這些職業重要性的認識,同時提供實際的培訓和職業發展支持。
短期內,我們還是需要引進外來的勞動力,但某些政策也需要優化以達至協助僱主填補職位空缺的目標。我前幾天跟一些電梯行業的高管聊天,他們也在擔心因為沒有年輕人入行,青黃不接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好幾年了。雖然通過發展局牽頭的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他們可以在主承建商分到一小部分名額,但數量實在太少,遠遠不足以應對他們所面對的退休潮。他們現在唯有希望已經達到退休年齡的老師傅續約,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因為電梯維修是每一棟大樓都必須的服務,這是否應該從物業管理的角度來看?
另一個問題是工作類別缺乏彈性。通過這計劃來香港工作的勞工,就算他們的服務有多好,發展潛力有多高,僱主是不可能通過內部調配來栽培這些勞工成為未來管理層的梯隊成員。我也明白政策的原意是為了保護本地勞工的就業機會,但如果真的沒有人入行,「中層真空」這個問題又如何解決呢?希望政府多跟業界溝通,適時優化相關政策和法規來協助香港填補僱主在香港找不到的勞動力。
以上內容及資料僅屬個別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www.CTgoodjobs.hk的立場。CTgoodjobs對因以上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