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
【人力趨勢】疫情推動轉工念頭 HR須留意10大新興行業
【人力趨勢】疫情推動轉工念頭 HR須留意10大新興行業
2020-06-05
【經濟日報專訊】疫情已近半年,有企業嘗試回復舊有工作模式,有初創乘機推動變革。對不少打工仔而言,上班的方式和意義已出現不可逆轉的變化。ING銀行發表研究報告《ING Future Focus Report》(未來焦點報告)指出,在澳洲有超過300萬在職人士,打算在疫情過後尋找新工作。ING零售銀行業務主管Melanie Evans認為,疫情對不同行業的衝擊,足以令許多在職人士重新考慮自己的職業發展,有部分更藉機追求其理想工作。
23%受訪者 對前景憂慮
新冠疫情打擊各地經濟,不少人因此被迫加入失業大軍,單是澳洲已有近60萬人失業。ING研究發現,有35%的受訪者因今次疫情,導致有意尋找新工作,當中有45%為千禧世代。而有300萬人期望,疫情過後可在工作上有徹底的改變。
可是,亦有32%受訪者認為疫情後難以輕易找工作,另有23%受訪者更對未來的工作機會或前景表示憂慮。研究發現,有23%的受訪者不肯定自己具有疫情後職場需要的技能,在千禧世代中則有超過3成有同樣睇法。
勞動力遷移 與科技分工
近年,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技術雖迅速發展,但在全球仍未興起普及。可是,疫情的出現正正加強人與科技的聯繫。「勞動力遷移到Slack和Zoom等通訊工具時,不但減少傳播病毒的風險,亦有助推動職場的傳訊模式。」
他認為,大眾除了要轉變舊的工作技能,透過新技能迎合未來之外,亦要重新興產業中搶佔先機。
Sorman-Nilsson舉例,人工智能等技術將可在未來為在職人士「分擔工作」,如欺詐檢測及大數據分析工作。可是他強調,新科技並非「搶飯碗」,而是讓員工專注於其他項目。「當科技解決邏輯分析等工作項目,人類則可以專注於創造力及企業家精神,推動世界向前發展,如尋找可再生能源或可持續供應鏈等。」報告指出,能夠快速適應的人才將有助企業蓬勃發展。同時,多樣化技能及持續學習亦有助在職人士保持工作的靈活。
再者,不同行業的遙距工作模式將會變得更常見,而在家工作的職位將會增加。同時,綫上教學雖未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模式,未來卻會出現面對面學習配合綫上教學的混合教育,令遙距工作者更有效地平衡工作和家庭。
10大新興行業
1. 生物科技、製藥與生物科學
2. 網絡安全
3. 醫療保健
4. 機械人技術
5. 農業
6. 可再生能源
7. 可持續發展
8. 物流速遞
9. 教育科技
10. 數碼娛樂
資料來源︰《ING Future Focus Report》
作者:楊匡然
責任編輯:蕭寶玲
23%受訪者 對前景憂慮
新冠疫情打擊各地經濟,不少人因此被迫加入失業大軍,單是澳洲已有近60萬人失業。ING研究發現,有35%的受訪者因今次疫情,導致有意尋找新工作,當中有45%為千禧世代。而有300萬人期望,疫情過後可在工作上有徹底的改變。
可是,亦有32%受訪者認為疫情後難以輕易找工作,另有23%受訪者更對未來的工作機會或前景表示憂慮。研究發現,有23%的受訪者不肯定自己具有疫情後職場需要的技能,在千禧世代中則有超過3成有同樣睇法。
的確,疫情加快了職場變革,令各行業都採用甚至渴求科技帶來的數碼轉型。與ING共同發布今次報告的全球戰略家、未來主義者Anders Sorman-Nilsson指出,全球疫情的出現往往催生文化和勞動力的轉型。他舉例指,當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和黑死病改變了當時的工作方式。
近年,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技術雖迅速發展,但在全球仍未興起普及。可是,疫情的出現正正加強人與科技的聯繫。「勞動力遷移到Slack和Zoom等通訊工具時,不但減少傳播病毒的風險,亦有助推動職場的傳訊模式。」
他認為,大眾除了要轉變舊的工作技能,透過新技能迎合未來之外,亦要重新興產業中搶佔先機。
Sorman-Nilsson舉例,人工智能等技術將可在未來為在職人士「分擔工作」,如欺詐檢測及大數據分析工作。可是他強調,新科技並非「搶飯碗」,而是讓員工專注於其他項目。「當科技解決邏輯分析等工作項目,人類則可以專注於創造力及企業家精神,推動世界向前發展,如尋找可再生能源或可持續供應鏈等。」報告指出,能夠快速適應的人才將有助企業蓬勃發展。同時,多樣化技能及持續學習亦有助在職人士保持工作的靈活。
再者,不同行業的遙距工作模式將會變得更常見,而在家工作的職位將會增加。同時,綫上教學雖未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模式,未來卻會出現面對面學習配合綫上教學的混合教育,令遙距工作者更有效地平衡工作和家庭。
10大新興行業
1. 生物科技、製藥與生物科學
2. 網絡安全
3. 醫療保健
4. 機械人技術
5. 農業
6. 可再生能源
7. 可持續發展
8. 物流速遞
9. 教育科技
10. 數碼娛樂
資料來源︰《ING Future Focus Report》
作者:楊匡然
責任編輯:蕭寶玲
Look out for further updates on our Facebook fan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