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預兆】公司唔裁員 都有方法逼你自己走!老闆「安靜解雇」各種跡象!
CTgoodjobs' Editor
近年來,全球經濟波動加劇,許多企業面臨縮減人力的壓力,尤其在美國,科技與大型企業接連展開裁員行動。Meta於2023年3月啟動第二波裁員,預計裁減一萬名員工;亞馬遜繼年初首波裁員後,3月又宣布將在數週內解雇九千人;迪士尼亦於月底啟動裁員計畫。這些表面上的裁員行動,反映出企業在疫情期間招聘過快或對成長預期過於樂觀的調整需求。
公司唔裁員 都有方法逼你自己走!
然而,除了明面上的裁員,許多公司還會採取「安靜解僱」(Quiet Firing)策略,透過非直接解雇的方式,讓員工主動離開,達成縮編目的。這種手法不會被標榜為裁員,但效果類似,且難以察覺。
甚麼是「安靜解僱」?
「安靜解僱」指的是雇主透過降低員工工作滿意度、限制職涯發展機會、改變工作條件等手段,讓員工感受到被邊緣化或不受重視,進而自願離職。這種被動攻擊的策略,常見於回應員工「安靜辭職」(Quiet Quitting)現象,即員工只完成基本工作、不投入額外努力的態度。
「安靜解僱」的常見跡象
根據多方研究與職場調查,以下是判斷是否遭遇「安靜解僱」的關鍵徵兆:
績效反饋極端化
管理層可能突然停止提供正面或建設性反饋,或反之給予過多負面評價,讓員工感覺無法成長或被嚴苛對待。
晉升與加薪機會被剝奪
員工長期無法獲得升遷、加薪、獎金等激勵,且缺乏合理說明,顯示管理層可能已不再重視其發展。
排除於團隊會議與重要專案之外
員工未被邀請參與會議、團隊活動或核心任務,逐漸被邊緣化,象徵組織已將其排除在外。
工作量不合理或被分配無意義任務
員工可能被指派過重或不切實際的工作,導致身心疲憊;或被降職,分配與能力不符的簡單、瑣碎工作,削弱工作成就感。
缺乏主管關注與溝通
主管減少甚至拒絕與員工進行一對一面談,忽視其工作表現與職涯規劃,讓員工感覺被忽略。
被要求參加績效改善計畫(PIP)
針對表現不佳員工,企業會明確告知需改善的工作職責與期限,若未達標,可能成為裁員對象,這也是一種施壓手段。
企業採用「安靜解僱」的原因與手法
企業面對經濟不確定性與成本壓力,常透過組織重組(corporate restructuring)來優化人力資源,如調整業務方向、提高績效標準、改變工作時間與地點、增加匯報頻率等,藉此自然淘汰不適任員工。
此外,部分企業限制遠距辦公,例如迪士尼要求員工每週至少四天回辦公室,亞馬遜要求三天,藉由改變工作環境增加員工離職意願。美國泰森食品更因暫停某地辦公室營運,儘管提供搬遷補助,仍有超過七成員工不願配合,導致人員流失。
這些策略均屬於不直接裁員,卻有效促使員工自動離職的「安靜解僱」手法。
「安靜解僱」的風險與員工應對策略
雖然「安靜解僱」避免了直接裁員的法律風險與勞資糾紛,但也帶來組織內部不穩定、不安全感,甚至流失優秀人才。美國管顧公司 Vantage Leadership Consulting 共同創辦人凱斯.古笛(Keith Goudy)提醒,過度施行此策略可能導致企業失去許多不願離開的好員工,並損害公司聲譽。
員工面對「安靜解僱」時,建議採取以下行動:
.積極與主管溝通,了解自身工作狀況與期望。
.尋求同事支持,共同面對職場挑戰。
.保存工作相關紀錄,為可能的勞資爭議做準備。
.評估自身職涯規劃,必要時尋找其他發展機會。
「安靜解僱」微妙且多樣化的策略
現代企業在人力調整上,已不再局限於傳統裁員手段,而是透過「安靜解僱」等微妙且多樣化的策略,促使員工主動離開。這種方法雖然避免了直接解雇的衝突與成本,卻也帶來員工士氣低落、組織信任危機等負面影響。
對員工而言,識別「安靜解僱」的各種跡象,並及時採取應對措施,成為職場生存的重要課題。對企業而言,如何在縮編與維持員工穩定間取得平衡,則是管理智慧的考驗。無論如何,透明溝通與尊重人才,仍是避免職場矛盾、維繫組織長遠發展的關鍵所在。
延伸閱讀:【經濟發展】香港經濟斷崖式下降?仲慘過03年沙士時期?網民列2大理由力證說法!
延伸閱讀:【遣散費計算方法】被裁員一定有遣散費嗎?獲得資格/幾時出/上限/對沖等常見問題一覽
延伸閱讀:【失業潮】 HR以被裁後搵工難、長期服務金被MPF對沖為由 建議15年老臣子主動辭職!網民:咁你就畀佢呃咗!
►最新【政府/公共機構】職位空缺
►最新【行政】職位空缺
►最新【銀行/金融】職位空缺
►最新【非政府組織/社福】職位空缺
►最新【人力資源】職位空缺
最新專訪片︰
【office豪華旅行團】GT Group超日系辦公室展現年輕活力 仲有Poolside畀員工放水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