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迷思】係咪一定要炒人?盲目跟風裁員可能仲蝕得多!
CTgoodjobs' Editor
近年來,全球經濟波動及科技產業重組頻繁,裁員成為許多企業應對挑戰的手段。然而,裁員是否真的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不少企業在不充分評估自身狀況下,盲目跟風裁員,結果不但未能有效節省成本,反而帶來更多隱藏損失。
盲目跟風裁員可能仲蝕得多!
一、裁員並非必然節省成本,反而可能增加企業負擔
許多企業認為裁員能直接降低人力成本,卻忽視了裁員背後的多重成本。首先,資遣費用是一筆龐大支出,短期內反而增加企業財務壓力。其次,裁員後的人力缺口往往需要重新招聘,這包括獵頭費用、培訓成本及新員工薪資可能上調等隱藏成本。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指出,被裁員者的健康風險和心理壓力大幅提升,間接影響社會成本與企業形象。
二、盲目跟風裁員的社會與組織負面效應
全球裁員潮中,有不少企業是因為「模仿行為」而非實際需求而裁員。斯坦福大學教授Jeffrey Pfeffer指出,這種模仿行為可能導致組織付出更大代價,員工士氣低落,團隊凝聚力瓦解,甚至損害企業聲譽。裁員不但影響被裁員工的心理健康,也使留下的員工面臨更大工作壓力與不安全感,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員工流動率大幅上升。
三、裁員背後的真實動機與企業透明度問題
調查顯示,超過六成企業裁員並非純粹為了削減成本,更多是為了維持公司士氣、避免不當解僱索償或提供遣散費等法律考量。此外,許多企業以裁員代替解僱,實際上是為了避免法律風險和員工關係惡化。企業領導人坦言,裁員決定常基於員工表現不佳、違反規定或出勤問題,且對員工的支持有限。
四、裁員決策需結合企業長遠發展策略
專家強調,裁員不應僅為短期成本削減,而應與企業長期策略相結合。企業需評估業務需求、法律合規性及員工福祉,制定差異化管理方案,並透過坦誠溝通降低負面影響。同時,應積極應對裁員後的「倖存者效應」,提供心理支持和工作調整,重建團隊士氣與績效。
五、裁員後的員工管理與企業文化重建
裁員後,留下的員工面臨工作量增加、壓力加劇及對企業信任下降的挑戰。根據研究,裁員後員工生產力往往下降,且高績效員工流失率上升。企業須維持透明溝通,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合理分配工作,並建立反饋機制,幫助員工適應變化,防止人才流失。
六、裁員與企業競爭力的辯證關係
裁員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節省成本、提高組織效率和決策速度,並促使企業重塑業務模式以適應市場變化。然而,裁員的成本與效益需仔細權衡。以Meta和微軟為例,裁員雖帶來長遠節省,但初期資遣費用高達每人約8萬美元,顯示裁員的財務負擔不容忽視。
七、員工如何在裁員潮中自保?
面對裁員潮,員工應積極提升自身價值,持續學習新技術如AI、大數據分析等,並取得專業認證,增強跨領域能力,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人才。同時,保持良好工作態度和心理健康,有助於在職場中穩步前行。
盲目跟風裁員
裁員並非解決企業問題的唯一或必然手段。盲目跟風裁員不僅可能無法節省成本,反而會帶來資遣費用、招聘成本、員工士氣低落、團隊凝聚力瓦解等多重負面影響。企業在做出裁員決策時,必須結合長遠發展策略,依法合規,兼顧員工福祉,並積極管理裁員後的團隊動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達到優化組織、提升競爭力的目標,而非淪為短視的成本削減行為。
延伸閱讀:【經濟發展】香港經濟斷崖式下降?仲慘過03年沙士時期?網民列2大理由力證說法!
延伸閱讀:【遣散費計算方法】被裁員一定有遣散費嗎?獲得資格/幾時出/上限/對沖等常見問題一覽
延伸閱讀:【失業潮】 HR以被裁後搵工難、長期服務金被MPF對沖為由 建議15年老臣子主動辭職!網民:咁你就畀佢呃咗!
►最新【政府/公共機構】職位空缺
►最新【行政】職位空缺
►最新【銀行/金融】職位空缺
►最新【非政府組織/社福】職位空缺
►最新【人力資源】職位空缺
最新專訪片︰
【office豪華旅行團】GT Group超日系辦公室展現年輕活力 仲有Poolside畀員工放水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