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心態】拒絕無謂努力 與其「安靜辭職」做隱形人 不如大聲「Loud Living」漂亮離場!
CTgoodjobs' Editor
在現代職場,我們常聽見兩個極端,一種人拚命投入,燃盡自己,卻換來失望與倦怠;另一種人則選擇「安靜辭職」(Quiet Quitting),表面在崗位上履行基本職責,但心底卻早已退出戰場。
這兩種模式,實際上都在消耗個體的能量。前者是不斷透支,後者則是逐漸放空。當努力未能得到應有的回報,守住內心的平衡,才成為最關鍵的生存智慧。
即睇「安靜辭職」定「Loud Living」?(按圖了解)
安靜辭職並非完全負面。對於長期過勞、被高壓環境折磨的人來說,選擇只做份內事,不額外承擔,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既能讓人暫時獲得喘息,重新感受到「生活不僅僅是工作」,以維護心理與生理健康。
然而,如果安靜辭職成為長久狀態,人會慢慢失去熱情與目標感。
你會從職場的「參與者」變成「旁觀者」,日復一日,彷彿只是等待時間流逝。久而久之,這不僅影響事業發展,還會讓人沒有憧憬,也沒有驅動力。
安靜辭職看似休息,實際上是一種「慢性錯位」,你保護了自己,卻也逐步放棄了自我。
「Loud Living」:大聲生活,更聰明的選擇
而則職場專家提出另一種積極的態度「Loud Living」!
所謂「大聲生活」,不是外表的吵鬧張揚,而是勇於表達需求、清晰設置界線,並且有意識地活出自己的節奏。
而「Loud Living」的重點不在於逃避,而在於找到平衡!拒絕無謂的努力,也避免被動的沉默。它是一種更智慧、也更健康的職場心態。
Loud Living 6大做法!
明確表達界線與生活節奏
不再讓同事或主管「猜」你的底線。
與其默默累積不滿,不如主動告訴他們:「這段時間我要處理核心專案,下班後需要保留給家庭或休息。」
透明分享你的優先順序,能減少誤解與衝突,避免不必要的額外負擔。
善用工作日曆掌控節奏
將任務、會議甚至私人時間標註在日曆裡,不只是提醒自己,也是一種公開的節奏管理方式。
這樣不僅能提升效率,還能促進團隊合作,避免「被迫臨時加工作量」的混亂。
為自己設定「離線時間」
不論是看病、陪伴家人,還是單純想靜心閱讀,都屬於生活正當的一部分。
把這些時間視為「不可妥協的休息區」,才能真正保護心理狀態,而非被工作全天候吞噬。
如「安靜辭職」是止痛藥,而「Loud Living」才是調整體質的良方。
唯有敢於表達需求、清楚劃界、重新定義成功,你才能從職場中找回自我,不被工作吞沒,而是與人生共同成就。
延伸閱讀:【心理學應用】團隊火藥味重?用「換位思考工作坊」化解對立實錄
延伸閱讀:【40歲後點樣過】心理學家榮格話:中年危機真正嘅治癒係「做自己」!
延伸閱讀:【中年危機】40歲後成日唔開心?抑鬱、冷漠、疲累?即睇5大徵兆!
最新專訪片︰
【office豪華旅行團】GT Group超日系辦公室展現年輕活力 仲有Poolside畀員工放水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