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潮】每月一次大型炒人!邊個部門最高危?最燒錢嘅係…
CTgoodjobs' Editor
隨着全球經濟疲弱,企業每月大規模裁員已成新常態。科技業、金融界乃至其他白領職位都難逃這場「炒人」風暴。今次,將全面剖析裁員原因、最高危部門,以及哪些職能最燒錢,讓職場人士能居安思危,積極應對挑戰。
每月一次大型炒人!邊個部門最高危?
香港及全球職場近年頻遭裁員浪潮衝擊,2025年失業率高企、每月都有大型企業宣布新一輪裁員。無論是科技巨企、金融機構,甚至中小型企業,均以減薪或裁員方式苦撐經營。打工仔職場安全感急挫,部份人開始思索轉型之道;而公司內不同部門則面臨截然不同的風險。究竟哪一類職位、哪些部門最「高危」?又是甚麼因素令企業不得不採取一次又一次的炒人行動?
全球裁員潮之背景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科技業裁員人數超過八萬八千人,刷新新冠疫情以來紀錄。Google、Microsoft、Meta等大型科技公司接連裁員,反映科技產業結構性轉型壓力之大。香港本地企業也受拖累,失業人數節節上升,職場氛圍沉重。除了經濟放緩、利率升高、全球不穩等舊因,新技術應用如AI浪潮更加劇炒人步伐。
每月大型裁員常態化
愈來愈多公司以「定期檢討」為名,每月都有人接受大規模裁員通知。一方面反映業績壓力;另一方面企業傾向精簡組織架構,例如Meta、微軟、HP等每年多次展開裁員,調整重心至AI與新興領域。這些現象不獨限於科技龍頭,僱員只要身處高薪部門、非核心崗位,或以合約制受聘,都難以置身事外。
造成裁員潮的原因
1. 全球經濟下行、消費需求萎縮,企業營運壓力大,裁員成為節流首選。
2. AI及自動化技術普及,重塑生產流程,許多重複性高、分析型或初級崗位因技術替代而被淘汰。
3. 組織過度擴張,例如過去三年科技和金融公司大規模招聘,現又需收縮規模。
4. 企業重塑「人才價值」,只保留高效率及高技能人才,偏向以績效為裁員依據。
哪些部門最高危?
根據多間人力資源機構和經濟學家分析,以下部門最易成為「裁員目標」:
1. 新就職人員:缺乏資歷,尚未建立足夠價值,首當其衝。
2. 高薪族群:薪酬開支沉重,企業傾向從中節流。
3. 資料分析、程式設計師:隨AI逐漸取代繁重技術工作,非首席或專精人才風險大。
4. 人力資源部:重複及行政工作易被自動化或外判,屬高危群。
5. 白領專業人士(如金融、管理、工程):部分被取代或「瘦身」,裁減幅度大。
6. 合約制員工:缺乏保障,隨時「轉頭走人」。
值得留意的是,部分「最賺錢部門」也會遭殃。表面上業績貢獻高,但如果成本及薪酬比重大,或經營模式已被新技術顛覆,都有裁員危機。
最燒錢嘅係邊個?
科技業、金融業內部的高薪程式及分析部門、傳統行政部門,其人力成本極高。科技企業轉型將大量資源投入AI及自動化發展,對舊有部門「大刀闊斧」。Meta裁員每人平均遣散費約8.9萬美元,微軟約8萬美元,亞馬遜約6.4萬美元,短期雖是燒錢行動,長遠則能顯著降低每月薪資及福利開支,令公司市值飆升,卻也令大批打工仔失業。
港行業穩定度大比拼
醫療、法律、會計、資安及部分專業技術職位,由於受專業資格保護或有結構性人手短缺,被指較難裁員,穩定性較高。反之,倚賴重複性操作或難以量化表現的部門,則是首選裁減對象。
裁員影響與危機管理
裁員潮不僅影響被裁員工,更會動搖留守員工士氣,導致生產力下滑。企業如何協助員工轉型、提供彈性職涯發展、加強培訓及心理支援,成為新常態下的重要管理課題。個人則必須居安思危,積極學習新技能,保持高度機動性方能自保。
裁員潮下,每月炒人已成職場常態,不同行業、不同行政及技術部門皆有裁減危機。經濟低迷及AI技術興起,是結構性改變的主因。面對炒人風暴,既要正視高風險崗位,亦要及早提升技能及職場競爭力,才能穩健應對未來。
延伸閱讀:【裁員預警】自己個位請緊人?事主一頭霧水 網民:畀人炒魷反而更好?
延伸閱讀:【失業潮】高層率先被開刀!月入10萬暴跌至呢個數!網民:仲慘過10年前!
延伸閱讀:【長期服務金懶人包】如何計算?自己辭職無得拎?又無得同遣散費一齊拎?
►最新【政府/公共機構】職位空缺
►最新【行政】職位空缺
►最新【銀行/金融】職位空缺
►最新【非政府組織/社福】職位空缺
►最新【人力資源】職位空缺
最新專訪片︰
【office豪華旅行團】GT Group超日系辦公室展現年輕活力 仲有Poolside畀員工放水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