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財赤:公務員減薪不可取,但附帶福利呢?
殷暉(Roy)
Roy是一學者,擁有超過25年結合實踐和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士。他曾在多個公私營機構擔任管理職位,包括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怡和洋行、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總商會和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目前,他是香港恒生大學市場學系的高級講師兼本科課程主任。
More Blogs隨着香港面臨2024至25財政年度預計高達1,000億港元的財政赤字,政府正面臨重新評估公共開支的壓力。香港對不可預測的收入來源的依賴,加上經濟挑戰,使得公共部門開支問題成為焦點,圍繞公務員薪酬的討論尤為突出。
公務員減薪的爭議
一些學者提出,為了緩解財政壓力,應對公務員進行臨時減薪,因為他們的薪資佔政府開支的很大比例。雖然此提議可能為緊張的公共財政帶來短期緩解,但對其更廣泛影響的激烈辯論也隨之而來。社會上也有聲音警告,減薪可能損害公務員士氣及公共服務的質量。此外,數位立法會議員也指出,許多私人市場的僱主都會參考公務員薪酬趨勢進行年度調薪,公務員減薪可能對全港的人力市場產生連鎖效應。從經濟角度看,減少公務員薪酬可能會削減數百萬工人的可支配收入,進一步打擊消費者信心並影響本地生產總值(GDP)的增長。
這一問題凸顯了一個更廣泛的挑戰:如何在確保財政可持續性的同時,維持一支積極且高效的公務員隊伍。這場辯論還涉及政府的治理理念和社會價值,反映出以公平且有效的方式應對香港財政挑戰的複雜性。
法律考量
如果需要改革公務員薪酬就必須符合香港的法律框架,特別是《基本法》。任何變更都需遵守《基本法》第100條,該條款保證公務員的資歷、薪酬和福利保持至少與1997年6月30日相同的水平。不低於1997年的減薪不會違反這一條款。雖然政府保留改變服務條款的權利,但法院不太可能將這一權利解釋為涵蓋基本條款(如薪酬)的修改。因此,立法可能是實現合法減薪的唯一可靠方法。
改革津貼又如何?
相比直接減薪,改革公務員津貼提供了一種更具針對性且破壞性較小的替代方案。與薪酬不同,津貼的影響較為隱性,因此不太可能對私人市場的薪酬產生連鎖影響,從而在解決財政問題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副作用。
許多公務員津貼和補貼(如與住房津貼)雖經過多次檢討,但基本未被觸動。儘管這些津貼被視為合約權利,但在當今的社會經濟環境下,其相關性和公平性越來越受到質疑。與此同時,私人市場的僱員近年來普遍面臨工資停滯、裁員及福利縮減,而公務員卻仍享受長期以來的津貼。這種差距在經濟低迷期間尤為引起公眾關注。
住房津貼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類津貼。在2023至24財政年度,與住房相關的福利開支超過60億港元,成為財政改革的理想起點。如果政府積極考慮以下措施,例如取消非實報實銷現金津貼(NCA)中的雙重福利、根據市場條件設置津貼上限,以及擴大興建政府宿舍以取代與住房相關的現金津貼,均可實現巨額節省——可能達到數億港元,同時不會對公務員士氣產生重大影響。
借鑒國際經驗
在新加坡,實行「單一薪酬」政策,將津貼整合到基本薪酬中,簡化了薪酬結構並提高了透明度。這種方法減少了行政複雜性,同時確保薪酬既具競爭力又符合財政可持續性。此外,新加坡的彈性薪酬系統根據經濟表現和個人業績調整薪酬,在問責制與激勵之間取得平衡。
英國則針對高級公務員採用與績效掛鉤的薪酬模式,將薪酬與可衡量的成果(如項目交付和公共服務改進)掛鉤。這種方法既促進了問責制,也激勵了卓越表現,而不會推高基本薪酬。英國政府最近推出了一個試點計劃,將高級公務員的薪酬與績效目標掛鉤。通過優先考慮可衡量的結果,英國建立了一個既能吸引私營部門人才又能保持高標準公共服務的框架。
香港可以借鑒類似措施,將過時的津貼轉化為以績效為導向的激勵機制。通過使公共部門激勵機制與私營部門實踐接軌,公務員隊伍可以實現更高的效率和公平性。
未來的方向
改革津貼也需要謹慎規劃和廣泛諮詢,以避免引發反彈。檢討公務員津貼不僅僅是為了節省資金,更是為了重建公眾信任,確保公共資源的有效利用。住房津貼由於其顯着性和成本,成為改革的邏輯起點。在未來,其他類型的福利(如教育津貼)也應被納入檢討範圍。像海外及本地教育津貼這類津貼一直備受爭議,凍結或降低相關標準可能帶來額外的節省。
儘管財政改革是必要的,但同樣重要的是承認香港公務員的奉獻和貢獻,他們在維持城市穩定和公共服務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任何對福利的變更都需要考慮對員工士氣、人才吸引和留任的潛在影響。
為了保持積極的工作隊伍,政府應將改革與支持措施相結合,例如透明的溝通、公平的績效評估制度和職業發展機會。一種尊重公務員貢獻、同時應對財政挑戰的平衡方法,將是維持高效公共部門的關鍵。
以上內容及資料僅屬個別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www.CTgoodjobs.hk的立場。CTgoodjobs對因以上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