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下的服裝革命:以循環衣櫥織就ESG防護網

氣候變遷下的服裝革命:以循環衣櫥織就ESG防護網

黎大恩先生 (Edward Lai)

黎大恩是香港童軍總會油尖區區總監及香港國金獅子會的創會會員,並於2022-23年度擔任香港國金獅子會第一副會長,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基準學會及投資委員會委員,現職為金融機構高層。

More Blogs

當極端氣候打破四季規律,人們的衣櫃陷入混亂——冬季暖化讓厚重大衣閒置,驟雨熱浪交錯迫使每日更換三套服裝。快時尚產業每年製造9200萬噸紡織廢棄物,相當於每分鐘燒毀一卡車衣物,其碳排量更超越航空與航運業總和。在這場氣候危機與衣物過剩的雙重困境中,一場結合科技創新與循環經濟的「衣櫥ESG運動」正在重塑人類與衣物的關係。 

智能循環系統:氣候適應型衣櫃

有公司開發「氣候衣櫥AI」,根據使用者定位地點的天氣預報、行程安排與體感舒適度,從共享衣庫中自動配送最適服裝。該系統串聯500個品牌,運用RFID晶片追蹤每件衣物生命週期,用戶穿畢可選擇歸還再租或支付「循環溢價」買斷,成功降低73%衝動性購物。

材料革命:從氣象數據到纖維配方

面對氣候異常,紡織業正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設計。香港科技大學團隊研發「氣候響應纖維」,布料中的微膠囊能根據氣溫變化調節孔隙率:35°C時釋放涼感因子,15°C以下啟動保溫結構。有美國公司更推出「區域限定系列」,分析全球3000城鎮的百年氣象數據,為每個郵遞區號設計最佳化基礎衣著組合,減少因不合時宜的服裝淘汰。 

循環基礎建設:紡織品的氣候避難所

首爾市政府設立「衣物氣候銀行」,市民可存入過季衣物換取「氣候積分」,用於兌換防災物資或碳權。每件存入衣物經AI診斷,79%直接進入共享系統,21%拆解為原料:羊毛大衣變身建築隔熱材,聚酯纖維轉化為洪水防護沙包。

消費者行動:穿衣即環保投票 

荷蘭出現「衣櫃氣候標籤」認證,掃描二維碼可查看每件單品從原料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碳排履歷」。瑞典推廣「30件衣物過四季」挑戰,參與者透過APP進行穿搭碳排競賽,優勝者可獲再生材質製作的極端氣候防護衣。數據顯示,實踐「精準穿衣」的消費者,年均碳排減少1.2噸,相當於種植60棵樹的固碳量。 

這場服裝革命正改寫永續定義:當一件大衣能經歷12位主人、轉化3種形態,最終成為抵禦洪水的社區屏障,ESG便從企業報告走入日常生活的氣候防線。有基金會估算,全面實施服裝循環經濟,2030年前可為全球節省1.8兆美元環境成本——這不只是時尚產業的轉型,更是人類在氣候亂世中重構生存智慧的必修課。

關於香港國金獅子會 (Lions Club of Hong Kong IFC)

香港國金獅子會於2017年創立,隸屬國際獅子總會中國港澳303區,創立的一年適逢是國際獅子總會成立100週年。國金獅子會的會員全數來自資本市場及金融銀行業界,是港澳地區最早一個由單一界別專業人士所組成的獅子會屬會。國金獅子會服務除了是圍繞著獅子總會服務範疇之外,還引入了聯合國SDG及ESG,尤其在社會(Society)的元素,對扶貧及青少年發展特別關注。除了以香港為服務基地之外,國金獅子會還主張無分國界、無分種族的服務。

Look out for further updates on our Facebook fan page!
Follow CTgoodjobs for the latest career news, hot topics and recommended jobs!
Maybe Later Fo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