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中的覺醒 ESG如何重塑香港未來

黎大恩先生 (Edward Lai)
黎大恩是香港童軍總會油尖區區總監及香港國金獅子會的創會會員,並於2022-23年度擔任香港國金獅子會第一副會長,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基準學會及投資委員會委員,現職為金融機構高層。
More Blogs2025年8月初的香港,八日內四次黑色暴雨警告打破百年紀錄。天文台總部單日雨量飆至358.8毫米,醫院急症室進水、巴士乘客跳窗逃生、山洪暴發阻斷交通——這座慣於應對颱風的世界級都市,在氣候危機的連環衝擊下也顯露出脆弱。這場「氣候壓力測試」不僅暴露了城市基建的短板,更尖銳地叩問:當極端天氣成為常態,我們該如何重構發展邏輯?ESG(環境、社會、管治)框架正從企業報告中的抽象指標,轉化為一把關乎存續的鑰匙。
環境(E):從風險防禦到韌性重構
暴雨成因直指氣候變局的殘酷現實:全球升溫近1.5°C加速水循環,大氣持水量倍增,導致「一小時雨量破紀錄」從偶然變為必然。1886年至2023年,香港最高時雨量已從88.4毫米躍升至158.1毫米。ESG中的「環境」維度要求企業超越短期減災,系統性規劃氣候韌性:
基建升級:水務公司需模擬百年一遇洪峰設計排水系統,地產商須在項目中嵌入海綿城市技術(如透水路⾯、地下蓄⽔庫);
供應鏈韌性:製造業應借助AI預警模型(如預測本次暴雨的「風烏」系統),對低窪地區供應商啟動洪災預案;
自然解方:恢復紅樹林濕地、屋頂綠化等,以生態緩衝代替水泥堤防。
企業若僅滿足於災後捐款,將錯失ESG賦予的轉型機遇 - 將氣候風險轉化為適應力投資。
社會(S):暴雨中的公平性挑戰
當黑雨吞噬將軍澳停車場、淹沒元朗狗場,弱勢群體往往首當其衝。ESG的「社會」支柱在此凸顯三重責任:
員工安全優先:僱主需明確極端天氣工作指引,避免強求員工冒險通勤,呼應香港政府「僱主不應要求僱員冒雨上班」的呼籲;
社區協作網絡:企業可開放商場作為臨時避難所,物流公司調配資源保障災區物資配送;
普惠金融服務:銀行對受災中小企提供緊急貸款,保險公司簡化氣候理賠流程。
社會韌性不只依賴政府救援,更需企業將ESG中的「S」從報告條款落地為生命防線。
管治(G):數據驅動決策革命
香港ESG實踐已初現框架 - 62家恒指公司設定碳中和目標,金融業100%採納TCFD氣候披露框架。然而本次暴雨揭示深層管治短板:
數據割裂:天文台雖能預測雨帶,但企業洪澇風險數據、政府應急響應未充分打通;
政策協同不足:「超前部署」機制在丹娜絲颱風中誤判停課遭批,暴露跨部門協作盲區。
未來管治需邁向動態整合:企業借區塊鏈追溯供應鏈氣候風險;政府建立「氣候危機指揮中心」,融合氣象、交通、醫療實時數據;市民通過ESG平台監督企業減災承諾。當黑雨再度降臨,決策應從「經驗驅動」升級為「AI×ESG數據驅動」。
邁向韌性未來:多元協同的ESG生態
改變始於責任重構:監管機構需將TCFD披露強制化,並資助綠色基建(如香港15萬元綠色科技測試補貼);企業須跳出「合規應付」思維,將ESG納入核心戰略 - 地產開發植入氣候模型、金融業發行巨災債券;市民則通過「低碳投票權」支持負責任企業,以日常減排減輕環境負荷。
當季候風年復一年攜暴雨而至,ESG不再是一份報告,而是城市重生的基因。它教會我們:抵禦洪流不能只築高牆,更要學會與自然共生。
香港的四次黑雨是一記警鐘,卻也為重構未來點燃契機——在環境風險中鍛造韌性,在社會動盪中守護公平,在管治困局中激發創新。這或許正是ESG最深刻的許諾:將危機轉化為文明進階的動力。
關於香港國金獅子會 (Lions Club of Hong Kong IFC)
香港國金獅子會於2017年創立,隸屬國際獅子總會中國港澳303區,創立的一年適逢是國際獅子總會成立100週年。國金獅子會的會員全數來自資本市場及金融銀行業界,是港澳地區最早一個由單一界別專業人士所組成的獅子會屬會。國金獅子會服務除了是圍繞著獅子總會服務範疇之外,還引入了聯合國SDG及ESG,尤其在社會(Society)的元素,對扶貧及青少年發展特別關注。除了以香港為服務基地之外,國金獅子會還主張無分國界、無分種族的服務。
以上內容及資料僅屬個別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www.CTgoodjobs.hk的立場。CTgoodjobs對因以上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