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聯CEO發掘工作意義 溝通成人才管理秘訣
人們常說「施比受更有福」,當義工往往令人得到很大滿足感,現任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下稱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說:「記得以前家裏附近住了一位獨居婆婆,我不時都會幫她買菜煮飯,覺得幫到他人很有價值和樂趣。」正因如此,他的職業生涯自此與社會福利結上不解之緣。
人們常說「施比受更有福」,當義工往往令人得到很大滿足感,現任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下稱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說:「記得以前家裏附近住了一位獨居婆婆,我不時都會幫她買菜煮飯,覺得幫到他人很有價值和樂趣。」正因如此,他的職業生涯自此與社會福利結上不解之緣。
童年喜愛助人 從工程師變身社工
由於讀書時期數學及物理成績優異,蔡海偉曾一度立志成為工程師。不過樂於助人的他在暑假期間主動相約中學同學一起做義工,當時幾位年輕人走上前線服務長者、小朋友及智障人士,亦參與義工培訓,因而逐漸意識到自己對義工的工作情有獨鍾。
直到大學後期,主修機械工程學的蔡海偉終於下定決心以社工為職業路向,開始修讀青少年輔導課程,大學畢業後擔任了兩年教職,及後出國深造,考取社工資格,正式成為社工再。他回憶當年家境不算富裕,要肩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幸得哥哥出手幫忙分擔,才可以儲錢到美國攻讀社會工作碩士學位(主修政策及管理)。
被問及為何選擇留學美國,蔡海偉說當地社會工作範疇很早已開發,環境相當成熟,加上美國的社會問題與香港十分類近,課程上學習到的知識能應用在香港的社福工作中。另一方面,隻身前往異地生活亦不容易,對他來說是重要的個人成長鍛鍊過程。
社福工作、人才管理隨時代變遷
1992年加入社聯,至今從事社會服務工作逾28年,蔡海偉認為自己當年選擇是正確的,「社聯已經有73年歷史(1947年成立),社會角色不斷轉變,早期社會福利署尚未成立,機構主要協調救濟團體做扶貧工作,去到80至90年代,社聯與政府共同商討社會服務標準,例如長者院舍及青少年中心人手需求和撥款標準等」。
直到1996年社聯成立政策研究部,專門進行社會問題研究以及倡議公共政策,他由復康主任的職位轉到負責政策研究範疇,數學計算方面的專長就大派用場,「這段工作時期我涉獵了交通、住屋、教育、法律保障等政策工作,亦為在社聯的工作打好根基」。
2014年,蔡海偉由業務總監晉升為行政總裁,成為管理層後他更着手推動建立員工關係,「社聯有大約二百多位員工,我很希望聆聽每位同事的聲音。」不過他坦言,礙於CEO的身份,同事都不敢主動發表意見,因此他想到以「食飯」來拉近彼此關係,疫情前定期安排與每月生日的員工一起聚餐聊天,過程中可瞭解他們對工作及機構的想法,在人才管理上同樣走「關懷親民」路線。
安老照護服務需求大增 積極招攬年輕人入行
未來20年香港勞動人口將會慢慢減少,隨着嬰兒潮出生的人們踏入退休年齡,代表對長者照護及復康服務等需求將大增,社福機構對安老服務人手需求殷切。蔡海偉指目前大部分社福機構的前線人員和管理層都缺乏人手,需要更多人投身照顧相關行業,例如院舍、日間服務等,不過許多機構都表示招聘上有困難,尤其是護理服務人員,即使當局願意增加護理人員的撥款,以較高薪金吸引人才,求職情況仍然不理想。
他指出,現時香港年輕人普遍學歷較高,畢業生偏向從事較專業的工作,而不太考慮做體力上較辛勞的護理工作,社聯需要面對及積極處理「如何令年輕人會選擇護理工作為職業目標?」這無疑是一大難題。
「今天的年輕人對工作條件要求較高,不僅期望薪酬高,更想有自我價值的實現、工作與生活取得平衡」。蔡海偉提出,社福機構在招攬護理人才時,應先建立良好的機構品牌形象,讓求職者知道這是一份有意義的工作,也有很多機會嘗試不同事物,接觸不同的人。另一方面,僱主亦不能一成不變,要因應社會發展趨勢,改變招聘策略及工作性質,從而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
社會工作環境改變迅速 樂見年輕人投身社會服務
隨着時代變遷,近幾年的社會服務發展也不斷擴大,不可以只靠傳統社會服務方法及資源,要令社會服務發展更全面、效率更高,社聯正積極推動業界和商界共同參與科技應用。蔡海偉表示,香港在全球社會服務發展上來說算是先進之地,如能同時追得上全球應用科技技術,對社福界來說是一件好事。
他亦觀察到業界的人力現況,「其實中學畢業後修讀社工的人數不少,顯示相當多青少年對投身社會工作有興趣,他們對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歸屬感強,與此同時,有更多非社工本科的年輕人也願意投身社會服務工作,不論是義工還是業務上的合作。」
倡議設業界訓練局 吸納培訓更多專才
現時本港社福機構護理前線人手短缺,有人提出輸入外勞的解決辦法,蔡海偉對此持開放態度,但他認為應先保障本地居民的就業機會,加上輸入外勞需要顧及多方面,比如食宿交通等,成本相對也較大,因此施行政策前必須謹慎考慮是否有適當的配套去配合計劃。
他又以建造業做例子,「建造業界成立了香港建造學院(前身為建造業訓練局),過去幾年成功令大家對建造業改觀,學院的培育課程也有一定的專業能力,同時也吸引年輕人參與培訓和入行」,他認為業界可建立類似的「護理業訓練局」,提供學員專業培訓、就業晉升機會,又能改變年輕一輩對行內的觀感。
本地勞動人口不足 善用科技減省人手
過去幾年,社會福利服務積極應用科技,為的是提高服務質素,同時提升服務使用者生活質素。蔡海偉指新冠疫情令業界更清楚看見應用科技的逼切性,如何去改變服務內容及人手安排,加快推動社福機構轉型。「大數據分析在醫療界別已經廣泛應用,我希望未來都可以應用在社福界,提高服務質素之餘,也能夠更直接有效地幫助使用者,同時減少人手需求。」
其實不只是社會福利界別,不同行業都要面對本港的勞動人口供應不足問題,須多考慮流程上的轉變,如何應用科技減低人力需求,未來許多行業必須進行數碼轉型,才得以繼續營運。蔡海偉提醒,這個情況下,社會福利界別要爭取IT人才並不容易,因此需要想辦法與專業人士及不同機構合作,借用經驗和才能幫助業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