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與多元工作間成趨勢 大企宜為業界樹立榜樣
KPMG China 榮獲《BEST HR Awards 2019》的「Best in Diversity & Inclusion (Platinum)」
「作為大企業,實踐社會責任不是為了自我感覺良好,而是為業界樹立優良榜樣,不可為了謀取利潤而對環境或社區造成破壞,或剝奪了某些人的權益。」畢馬威香港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夥人朱雅儀分享道,畢馬威的多元共融的工作與企業社會責任團隊緊密合作,而畢馬威是圍繞「人」的業務,因此「人」是公司最大的資產,他們致力確保不同背景的人都得到重視和平等待遇,在公司各展所長。
畢馬威以「性別」、「世代」、「技能」、「包容差異」作為推動多元共融的4大支柱。「共融與多元化認知週」是畢馬威每年的重點活動,透過不同聚會、講座、熱門職場共融話題的研討會,提高員工對多元和平等的意識和了解。
不分性別年齡 人人平起平坐
性別正是熱話之一,他們曾邀請出色女性運動家分享在男性主導的體育領域中的成功經歷。朱雅儀稱,本港男女工作機會相若,但其實尚有不少無意識偏見隱藏在職場裏,「例如假設某工作一定是某個性別擔任、某情況下女性一定會有某些反應和決定而男性則不會……這些籠統的假設,很多人以為無傷大雅,但其實在升遷或分工上都可能對某性別造成阻礙,我們要消除這些偏見。」
在畢馬威,20多歲的Y世代佔員工人數逾8成,畢馬威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總監李子琪強調:「我們要確保年青一族的聲音被聽見。」朱雅儀補充:「Y世代,甚至陸續投身職場的Z世代,背景、工作風格、期望都跟上一代不同,我們要重視不同世代的需要。」像去年的年度大會,公司便邀請了一眾新生代員工擔當類似主持的角色,帶領資深員工參與活動,更有讓他們親自訪問管理層的環節,希望任何職級和年齡的員工都平起平坐,體現畢馬威「每人都是領導者」(Everyone a Leader)的理念。
多元人才為企業注入新力量
技能方面,則與招聘和培訓息息相關。「我們聘請很多不是主修會計或商業的同學,我們亦會設計不同的培訓去幫助他們跟這裏的工作接軌。」畢馬威重視培育和善用來自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才,相信多元化的教育經歷和技能組合更有助於業務發展。
而包容差異則是一個更大的課題,不論國籍、種族、宗教、性傾向、殘障等,畢馬威都有周全的配套去支持。「畢馬威是跨國企業,客戶文化背景多元,若員工沒有相關認知,未必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公司亦鼓勵員工組織和參與不同興趣小組,宗教小組、家長小組、遠足小組,還有支持性小眾的小組(Pride@KPMG),增進不同群組的交流和了解,「有的非LGBT同事會展示一些標示來表達支持,讓LGBT同事知道可以找他們傾談。」
同時,畢馬威亦與本地著名社企「對話體驗」合作多年,透過「體驗期職坊」計劃,讓傷健人士接受培訓及實習,「至今已有3名學員獲聘為長期員工,因為他們的職業技能很符合我們的需要。」畢馬威亦曾舉辦嘉年華,透過攤位遊戲,推廣傷健共融。「我們只要清楚了解不同同事的需要,這些需要通常很簡單,例如有弱視同事只需要一個可將字體放大的電腦螢幕,全盲同事則只需要一個點字機,便可和大家一樣如常工作。」
重視個人獨特性追求卓越團隊表現
「社會上已有很多不同標籤或歧視,所以希望在公司營造開明接納的文化,讓員工不會感到壓力,不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彼此。」朱雅儀強調,這些舉措並不是把他們界分在不同群組,而是着重融和;而融和的同時,仍要保持個人獨特性,敢於發聲表達自己,達至更卓越的團隊合作。
朱雅儀進一步分享指,商業世界競爭激烈,善用多元人才有助保持企業競爭力,「如果同事都讀同一所大學、背景相似,大家的想法可能傾向單一,服務品質便會受局限。」人才庫的多元化,對員工、企業和社會都有實際價值,「所以多元共融絕不是短期性的附屬項目,而是長遠人力資源政策必要的一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