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用資料】發現舊同事用非她本人嘅工作portfolio放喺LinkedIn!可唔可以舉報佢?
CTgoodjobs' Editor
在職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個人專業履歷的真實性至關重要,不僅關乎求職者的信譽,更影響企業的招聘決策。然而,近日有網民發現舊同事涉嫌盜用他人作品集,並在LinkedIn上誇大個人經歷,引發熱議。此行為不僅涉及道德問題,更可能觸及法律層面,例如侵犯知識產權或詐騙。事主憤慨之餘,亦疑惑能否透過舉報遏止此類行為。事件反映出現今職場中履歷造假的普遍性,以及平台監管的局限性。究竟此類行為應如何應對?舉報是否有效?
舊同事偷portfolio放喺Linkedin!即睇事主分享及網民回應:(按圖了解)
事主:「好嬲呀!畀我見到舊同事嘅LinkedIn將自己嘅工作吹到好大,仲偷咗其他同事嘅project放喺LinkedIn度話係自己作品!有冇搞錯呀!明明佢自己啲project全部都唔見得人,而家咁樣算唔算偷嘢?佢又唔係我哋公司員工,我可唔可以舉報佢?」 網民:「但講真,舉報咗又有乜用呀,你管到佢LinkedIn都管唔到佢真係send畀僱主嗰份CV。」 網民:「嬲嚟都冇用,檢舉完佢就算,其他你都控制唔到,睇吓邊間公司唔好彩囉,佢吹咁大,到時根本冇能力,都係會見真章,真係唔使嬲。」 網民:「咁都得?偷人哋心血當自己嘅,真係好cheap囉!」網民:「LinkedIn檢舉完都係咁啦,佢開過個新account又嚟過,吹咩~」網民:「你估HR真係會逐個project查咩?佢哋睇完就算啦,冇咁得閒。」
網民:「直接inbox踢爆佢啦,等佢冇得扮嘢!」
網民:「呢個世界大把呢啲人啦,自己冇料就偷人哋嘢,遲早穿煲!」
網民:「你舉報咗佢,LinkedIn最多delete佢post,但佢CV點寫你管得咩?」
網民:「唔使勞氣,等佢見工時出醜啦,吹到天花龍鳳實俾人問到口啞啞!」
網民:「如果個project係公司嘅,可以同前公司講,等公司出warning letter畀佢!」
網民:「咁都得?等我check吓自己有冇被人偷先!」
網民:「佢咁樣做其實係詐騙喎,可以報警㗎!」
網民:「算啦,呢啲人實有報應,你同佢糾纏都嘥自己時間。」
網民:「最好笑係,偷完人哋嘢仲要post出嚟威,真係唔知醜!」
網民:「你send個message畀佢而家間公司,等佢現形!」
網民:「LinkedIn檢舉機制好廢㗎,試過舉報fake account都冇用。」
網民:「佢咁厚面皮,你點搞佢都冇用啦,當睇唔到算。」
LinkedIn可否舉報他人冒用他人Portfolio?
如果你發現舊同事在LinkedIn上使用非本人工作成果(如冒用他人portfolio、作品集或專案經歷)作為個人簡介,這屬於不實陳述或冒用他人資料,完全可以透過LinkedIn的舉報機制進行舉報。
.舉報情境屬性
冒用他人成果:將非本人完成的作品、專案或經歷標註為自己,屬於違反LinkedIn誠信政策。
不實資訊:在個人檔案中提供虛假或誤導性資訊,損害平台專業性。
.舉報步驟
1.進入該同事的LinkedIn個人頁面。
2.點擊「更多」按鈕,選擇「舉報/封鎖」。
3.選擇「舉報該用戶或整個帳戶」。
4.按指示選擇「此人冒充他人」或「此帳戶包含不實資訊」等相關理由。
5.填寫補充說明(如可提供portfolio原作者證明更佳),然後提交。
LinkedIn處理方式
LinkedIn會審查舉報內容,若確認冒用他人作品或不實陳述,將要求更正或直接移除相關內容,嚴重者會停權帳戶。
若涉及侵犯知識產權,亦可透過LinkedIn的知識產權投訴表單進行專門舉報。
補充建議
建議保留相關證據(如原portfolio作者證明、原始檔案、對方簡介截圖等),以便LinkedIn審查時佐證。
若對方冒用行為造成實質損害,亦可考慮尋求法律協助。
發現他人冒用非本人portfolio作為LinkedIn簡介,屬於可舉報的違規行為,LinkedIn有明確機制處理此類問題,用戶可善用平台維護自身及業界的專業誠信。
履歷造假的問題日益普遍
是次事件反映職場上履歷造假的問題日益普遍,涉事者可能因僥倖心態或急於求成而盜用他人成果。然而,此行為不僅損害專業誠信,更可能引發法律風險。綜合網民意見與實際情況,可歸納以下建議:
1.舉報與平台監管
儘管LinkedIn的檢舉機制未必能徹底阻止造假,但事主仍應嘗試舉報,讓平台記錄相關行為。若涉及公司作品,可通知前公司管理層跟進。
2.法律與公司層面
若盜用的作品涉及公司知識產權,可考慮透過法律途徑追究,例如發出律師信或要求下架內容。
提醒現職公司加強內部資料管理,避免員工離職後濫用公司資源。
3.個人應對策略
低調處理:如網民所言,過度糾纏可能浪費時間,可選擇無視,讓對方自食其果。
公開提醒:若情況嚴重,可在專業圈子中溫和提醒他人注意此類行為,避免更多人受騙。
4.職場文化反思
企業應在招聘時加強背景審查,例如要求求職者提供具體證明或聯絡前雇主核實經歷。
提倡職場誠信教育,減少「吹噓文化」對行業的負面影響。
總括而言,雖然舉報未必能即時遏止造假行為,但透過多管齊下的方式,包括平台監管、法律行動與職場文化改革,方能逐步建立更透明的專業環境。事主亦無需過度情緒消耗,畢竟時間會驗證一個人的真實能力。
延伸閱讀:【趨勢報告】LinkedIn最新數據:這3類職缺需求年增200%!
延伸閱讀:【40歲轉工】中年打工仔做過十幾份工 冇一份長過3年 咁嘅CV係咪一事無成?HR點睇?
延伸閱讀:【中年危機】40歲自覺廢中 唔識AI被同事杯葛 朋友唔肯介紹新工 人生已完?網民:檢討吓!
►最新【政府/公共機構】職位空缺
►最新【行政】職位空缺
►最新【銀行/金融】職位空缺
►最新【非政府組織/社福】職位空缺
►最新【人力資源】職位空缺
最新專訪片︰
【office豪華旅行團】GT Group超日系辦公室展現年輕活力 仲有Poolside畀員工放水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