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心理學】同事黑面兼大聲嘆氣?阿德勒心理學教你睇穿佢嘅「唔開心」
CTgoodjobs' Editor
辦公室中,時常會遇到同事用力敲鍵盤、大聲嘆氣,或說話帶刺等情況。職場上,不少人容易表現出煩躁情緒。 面對這種情況,有些人可能會反思:「是否自己做錯甚麼?」或「剛才的說話語氣是否不妥?」試圖找出令對方不悅的「原因」。 然而,根據阿德勒心理學,當他人表現出煩躁、焦慮或黑面時,與其探究「原因」,更應思考對方的「目的」。 或許有人會疑惑:「目的?這是甚麼意思?」
人類的「唔開心」背後都有目的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們透過「表現煩躁的態度」,實際上是想傳達某些「想達成的事」或「想表達的訊息」(即目的)。
例如,某人表現焦躁,可能是想藉此告訴周圍同事:「希望你們知道我現在很忙。」又或者,其「目的」是想表達:「目前的工作進展不順利。」
關於「唔開心」的情緒,阿德勒曾提出以下觀點:
「這孩子未能好好融入社會,結果『表現不開心的態度』成為她少數的活動領域之一。不開心是她用來抗拒母親的最佳方式,正因如此,她才總是表現得不開心。」
——《阿德勒談生命風格》(*The Pattern of Life*)
換言之,「唔開心」是她達成「抗拒母親」這一「目的」的手段。
多數人在看到別人不開心時,會先思考「他/她怎麼了?」,試圖找出「原因」。然而,人類即使在相同環境下,也未必會採取相同行動。「因為某件事,所以必定會如何」的因果關係,並不完全適用於人類行為。
因此,在上述例子中,與其思考「少女為何不開心」,更應探究「她不開心的目的是甚麼」。
「因果關係」適用於物品,卻未必適用於人
在製造業等涉及「物品」的領域,探究「為甚麼」確實有效,因為其中存在明確的因果關係。例如:
.按下按鈕,機器便會啟動。
.水在攝氏零度以下會結冰。
在自然現象或機械運作中,因果關係清晰可見,因此思考「原因」具有意義。然而,人類的行為並無固定模式,即使面對相同情況,不同人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因此,過度執着於尋找他人情緒的「原因」,往往徒勞無功。
與其糾結於「為甚麼」,不如思考對方行為背後的「目的」,這樣更具建設性。
常見情緒背後的「目的」
.「表現唔開心」:可能是「想與他人保持距離」。
.「發怒」:通常是「想讓對方順從自己的意願」。
.「表現沮喪」:可能是「希望別人察覺自己的感受」或「渴望獲得關注」。
「唔開心」、「憤怒」、「沮喪」等情緒,往往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產生的。理解這一點,便能更理性地應對職場上的情緒互動,避免被他人情緒牽着走。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自《阿德勒談生命風格》)
延伸閱讀:【00後整頓職場】遲到準時走 公然駁上司嘴 00後:唔係唔肯做嘢,只係唔肯畀人剝削!
延伸閱讀:面試時點樣睇清「未來上司」係咪豬老細?6個危險信號辨識「公司伏地魔」
延伸閱讀:【返工要有底線!】返新工發現公司有「潛規則」 要求新同事額外OT「認識公司」 新人憤而劈炮 網民大讚:走得好!
►最新【政府/公共機構】職位空缺
►最新【行政】職位空缺
►最新【銀行/金融】職位空缺
►最新【非政府組織/社福】職位空缺
►最新【人力資源】職位空缺
最新專訪片︰
【office豪華旅行團】GT Group超日系辦公室展現年輕活力 仲有Poolside畀員工放水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