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問題】太依賴AI隨時腦退化!MIT研究:83%ChatGPT用戶出現認知失憶
CTgoodjobs' Editor
香港公屋政策一直是低收入家庭安居的重要保障,香港房屋委員會為確保資源分配公平,嚴格執行「富戶政策」,包括定期申報入息及資產,並對超標住戶加租或要求遷出。近日有申請者在Facebook發文,指上樓在即,但因一個「無心之失」被房委會取消資格,無法如願入伙,引發社會熱議。
MIT研究揭示AI依賴帶來的認知危機
MIT的研究由研究員Nataliya Kosmyna等人主導,招募了54名年齡介於18至39歲的參與者,並將他們分成三組:一組全程使用ChatGPT輔助寫作(ChatGPT組),一組使用傳統Google搜尋器協助寫作(Google搜尋組),另一組則完全不使用任何輔助工具,只靠自身思考完成寫作(純大腦組)。研究期間長達四個月,期間參與者需完成多篇文章的寫作任務,且全程佩戴腦電圖(EEG)設備,監測大腦在寫作過程中的神經活動。
研究結果顯示,純大腦組的參與者展現出最強且最廣泛的大腦神經網絡聯繫,反映出高度的認知投入和思考活躍度;Google搜尋組則呈現中等程度的認知活動;而ChatGPT組的整體大腦參與度最弱,認知投入明顯不足。
更令人震驚的是,83%的ChatGPT組參與者在被要求回憶數分鐘前自己(在AI輔助下)撰寫的句子時,無法準確記憶,這種現象被MIT研究團隊稱為「認知失憶」(cognitive decline)。相較之下,純大腦組只有11%的參與者出現類似情況,兩組之間存在極大差距。
此外,ChatGPT組在神經活動、語言表達和寫作質量評分等多方面均落後於純大腦組,顯示長期依賴AI輔助寫作不僅損害記憶力,也削弱了語言組織能力和創造力。
「認知債務」:依賴AI的隱形代價
MIT研究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認知債務」(cognitive debt),指的是人們過度依賴AI工具,短期內雖可節省思考力和時間,但長期來看,卻犧牲了自身的認知能力和大腦神經可塑性。這種現象類似於過度依賴GPS導航導致人們迷失方向感,AI則將人類的思考過程「外判」出去,使大腦的思考和記憶功能逐漸退化。
研究人員指出,當用戶將構思、組織和寫作等核心認知任務交給AI完成時,自己變成了資訊的「搬運工」,而非知識的「吸收者」和「創造者」,這種「思考外判」的後果是大腦神經網絡連結減弱,認知能力下降。
延伸閱讀:【AI趨勢】「AI教父」預警裁員潮殺到!2大工種肯定冇得留低!邊類職業仲係鐵飯碗?
延伸閱讀:【職場AI危機】微軟警告:愈用AI會愈蠢?3招教你保持獨立思考唔會變「AI奴隸」
延伸閱讀:【AI潮】鐵飯碗洗牌!7大難被AI取代行業 專家拆解:識睇人眉頭眼額最穩陣!
最新專訪片︰
【office豪華旅行團】GT Group超日系辦公室展現年輕活力 仲有Poolside畀員工放水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