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管理】良性競爭vs惡性內鬥 上司要知嘅3個關鍵指標
CTgoodjobs' Editor
在任何組織或團隊中,競爭都是無可避免的元素。適度的良性競爭能激發成員潛能,帶動創意與效率,但若競爭走向失衡,則可能演變為惡性內鬥,消耗集體的能量,甚至動搖團隊的根基。作為上司或管理者,必須具備判斷力,辨識競爭與內鬥之間的細微差別,並運用合適的管理手段去引導。
良性競爭vs惡性內鬥
一、第一個指標:動機來源——成就導向抑或權力角力
良性競爭與惡性內鬥的出發點往往不同。
.良性競爭的動機:成員的主要目標是提升專業能力、證明自身價值,並為團隊和組織貢獻成果。他們在意的是「如何做得更好」、「如何突破現狀」,而非單純壓過他人。這樣的環境中,個人表現與集體榮譽是正向掛鈎的。
.惡性內鬥的動機:則多源於權力、地位或個別利益的爭奪。當團隊成員將重心放在「如何打擊對手」、「如何確保自己不被取代」時,合作精神自然削弱,甚至產生排斥與牽制。
管理者若觀察到團隊成員專注於任務成果,並願意互相協作以完成目標,這通常代表競爭仍屬健康;反之,若分工常被推諉,甚至有人刻意阻礙他人前進,這正是惡性內鬥的徵兆。
二、第二個指標:互動氛圍——透明互信抑或暗箱操作
另一個分辨關鍵在於成員之間的互動及氣氛。
.良性競爭下:資訊流通暢順,大家願意分享經驗、交流心得,即使存在比拚,也建立在相對公平透明的規則下。團隊有一種「互勉共進」的氛圍。
.惡性內鬥下:則傾向暗中較勁。常見情況包括:有人隱瞞關鍵資料,評論帶有貶抑語氣,甚至散播流言,影響同事形象。若上司感受到會議中氣氛緊張、缺乏正面建設性的討論,這便是危險信號。
對管理者而言,維持開放的溝通機制極為重要。當資訊透明度愈低,團隊就愈容易滋生內部猜忌。相反,若能建立公開而公平的平台,競爭就會傾向健康發展。
三、第三個指標:結果影響——提升表現抑或削弱團隊
最直接的判斷方式,是觀察競爭的實際效果。
.良性競爭的結果:成員之間因競爭而努力改善工作方法,創造更多創意或提升工作效率。團隊的凝聚力雖然可能出現短暫拉扯,但長遠來看,整體表現提高,成果更優。
.惡性內鬥的結果:則是團隊生產力下降。任務推進受阻,決策過程耗時,甚至造成人才流失。當內鬥消耗過多時間與情緒時,即使最終產出仍然合格,也付出了不必要的成本。
上司若察覺競爭並未帶動成績,而是拖慢團隊步伐,就應立即介入,重新設定目標或規則,以免長期損害組織基礎。
良性競爭與惡性內鬥的界線
雖然不易一眼分清,但透過動機、氛圍與結果三個面向,上司可更清楚掌握團隊的真實狀態。作為管理者,責任不僅是協調資源,更在於塑造一個正向而有活力的文化,讓競爭成為推動力量,而非破壞元素。只有當競爭的能量被妥善引導,團隊才能真正實現「合作中求突破,突破中創價值」。
延伸閱讀:【團隊管理】「點解人哋得你哋唔得?」上司呢句話原來係摧毀團隊嘅元兇!
延伸閱讀:【團隊管理】公司小圈子多、山頭主義嚴重?上司必學3招化解衝突!
延伸閱讀:【團隊信任】新同事被排擠?上司用「1個小儀式」快速破冰!
►最新【政府/公共機構】職位空缺
►最新【行政】職位空缺
►最新【銀行/金融】職位空缺
►最新【非政府組織/社福】職位空缺
►最新【人力資源】職位空缺
最新專訪片︰
【office豪華旅行團】GT Group超日系辦公室展現年輕活力 仲有Poolside畀員工放水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