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收入】月入7萬算係中產?網民點出一大致命問題:根本唔及格!

在香港,生活成本高昂,「中產」這個詞對很多人來說並不容易觸及。2025年第一季,政府統計處公布本地家庭每月入息中位數約為30,000港元。近日,有網民在網上討論區發帖詢問:「如果家庭月入6-7萬,有一個小朋友或者唔生小朋友,算唔算中產?」遭到大量負面評價,他們指出單靠收入還不足以稱得上中產,必須擁有一項東西,才算是正式踏入中產階層。

月入7萬算係中產?

許多網民直言這種收入水平根本不夠:「單身月入6、7萬還叫不到中產,更別說是整個家庭」、「家庭月入6、7萬真的很低,起碼要10萬以上才談得上」;甚至有人說「10萬都未必夠」,還有人認為「家庭月入16萬差不多才算」。大家反覆強調,至少要月入十萬甚至更高,還要有樓才符合「中產」的標準。 但也有網民認為,這種標準太過嚴苛:「不是說有多少收入,而是要看資產」,「租樓跟有樓完全不同,有樓才是中產的入場券」;有人舉例:「月入兩萬五租樓,一年就付出三十萬租金,這樣200萬現金還能算是中產嗎?」這些留言顯示多數人認為,收入固然重要,但「有無物業」才是關鍵。一些網友更指出,「供完樓才算是中產」,認為穩定的居住環境是經濟安全感的重要標誌。 有聲音提出,如果沒有物業,還需要有穩健的被動收入支持,否則難以算作中產:「有二百萬現金不用全部放著當現金,而應該用來投資生錢,像買基金或股票,一年有十趴回報,一個月可拿出一萬六千多港元生活費,這樣就支持租樓生活」。也有人將被動收入視為脫穎而出的條件之一,甚至有說法指出如果能達到無薪金生活30年都不影響生活品質,才是真正的中產。 不過,也有人對過度看重「物業」持保留態度,認為中產不該只看投資或資產,而是應當以能否享受「適當的生活質素」作為判斷。這派觀點認為:「如果收入足夠能保持應有的生活水平,租樓也可以是中產;反之,即使有間小公寓,月入僅兩萬,也不算真正的中產」。有網友抨擊部分言論離地,指出社會上能月入十萬、擁有千萬資產的,上也只是少數,不應該用過度標準壓迫大多數人。根據國際經合組織(OECD)的標準,中產家庭收入一般介於當地收入中位數的75%至200%之間。以香港為例,在2025年中位收入約三萬港元的基礎上,中產家庭每月收入大致在22,500至60,000港元之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則將中產定義為收入介於中位數的50%至150%,即月入15,000至45,000港元也屬中產範圍。這意味著,從收入層面講,香港月入六七萬的家庭,理論上已超過中產的下限,但仍有不少人質疑這是否足以算作中產,主要是生活成本和其他資產條件限制了他們的安全感。

香港人普遍將「有樓」視為中產的「入場券」,並且認為買樓不僅是資產累積,更是生活品質和經濟安全的保障。一名網民就直言:「有樓的人即使收入沒有租樓高,也比租樓的人穩陣多了」,而且「供完樓的家庭才真正有財務自由」。這些觀點反映出香港房價的高企直接影響了大多數人的中產認知。

不過,也有聲音強調,中產的定義不應只是收入和資產的數字遊戲,更重要的是「生活質素」和「經濟安全感」。有人批評過度界定標準只會讓多數人覺得自己永遠達不到,導致心態上的焦慮與無力。其實,能夠穩定生活、享受旅行和基本休閒,對不少人而言也是中產生活的一部分。

簡言之,在香港,甚至對於收入稍高於中位數的人來說,鑑於高昂的樓價和生活成本,「中產」仍然是一個難以觸及的目標。月入幾萬未必帶來財務安全感,物業、投資和被動收入成為不可或缺的條件。網上各種討論顯示,對中產的定義既有收入標準,也有資產門檻,更有心態層面的認知。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少人既渴望進入中產行列,也對其實現充滿疑慮與焦慮。

延伸閱讀:【家庭收入】統計處最新數據!月入呢個數已經贏全港一半家庭 你排第幾?

延伸閱讀:【家用問題】搵4萬畀8千家用 阿媽都嫌少 要求要到呢個數!網民:即刻搬走!

延伸閱讀:【家庭問題】阿媽為慳錢 每月出$OOO請子女返屋企做工人!網民:親情綁架!

►最新【教育】職位空缺    

►最新【工程】職位空缺


 最新專訪片︰

【office豪華旅行團】GT Group超日系辦公室展現年輕活力 仲有Poolside畀員工放水燈!


 

⏩⏩  需要請人?立即刊登招聘廣告!  ⏪⏪

Advertisement

刊登招聘廣告
;
Follow CTgoodjobs for the latest career news, hot topics and recommended jobs!
Maybe Later Fo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