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現況】憂柴憂米係香港人日常? 七成人患「金錢OO症」愈有錢愈唔開心!
CTgoodjobs' Editor
當下的香港,即使不少打工仔每月按時出糧,表面感覺收入穩定,但生活卻依然充滿不安。港元隨美元貶值,租金持續高企,消費物價反覆上升,市民的購買力一退再退。面對現實,無數市民在柴米油鹽以外,還得對抗一種名為「金錢焦慮症」的都市疾病!即使未至於「三更窮,五更更窮」,多數人心中都帶着對資產、收入和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
即睇咩係「金錢焦慮症」!(按圖了解)
這一現象不僅在香港,在美國同樣普遍。根據美國調查,近七成美國人自言因財政不確定感而焦慮或抑鬱,症狀更較去年大幅上升。部分原因歸咎於信用卡債、高通脹及不明朗大環境。心理學家提醒,真正的「金錢焦慮」並不只是對物質匱乏的直接恐懼,而是一種持續、難以名狀的危機感「明明眼前無大災大難,內心偏偏日日提心吊膽」。
與其自責 不如正視焦慮來源
經濟壓力往往來自眼前明確的困境,譬如「換車胎但戶口唔夠錢」這一類。但焦慮則更抽象,像一層無色無形的霧籠罩生活。美國財務治療師Megan McCoy指出「財務焦慮沒有外部影響,卻令你常懷「將會出事」的危機感,時時質疑自己做得是否足夠、擔心將來突變。」很多人即使資產狀況不差,也會陷入無休止的自我質疑「我儲夠退休金了嗎?小朋友升學費錢夠唔夠?」這些擔憂,越壓越重。
積極自救第一步:建立財務「緩衝區」
專家普遍建議,緩解金錢焦慮的第一步,是要切實建立財務緩衝區。即使無法一夜致富,也努力逐步累積應急基金作後盾。理財顧問建議,理想狀況是儲備至少三到六個月生活開支作現金緩衝。當緊急情況或突發開支來襲(例如工作失去、醫療事故),手頭有儲蓄便能大大降低不安感。
如果將有大額開支計劃,例如旅遊、換車、裝修,更應考慮延期,將資金暫時作心理緩衝之用。如專家所言「現金緩衝愈大,膽量自然愈夠,生活也不會那麼步步為營」。
找回主導權:聚焦可控範疇
可是,光有理性方案未必能消除「憂柴憂米」的感覺。面對無法於短期間內積累巨額儲蓄的現實,不少人反而會感到自責及消極。專家建議,不妨給自己設定固定「擔憂時間」(每天或每周十五分鐘),為金錢問題「心理排毒」。可以把所有憂慮逐一寫下,分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兩類。
世界經濟、利率、行情變幻莫測,這些榜上榜下的外圍因素,非你我能力所及。反之,還清現有債務、定時小額儲蓄、攢首期、規劃教育基金等,都是具體可執行的目標。專家亦提醒「專注力和行動力應投放在自己可掌握的地方,這樣不但減輕無謂焦慮,更有助累積成效」。
大目標拆細,小步前進
如果一口氣要儲三至六個月人工對你來說極不現實,不要灰心。理財教練建議,不要以「我要1萬美元應急基金」嚇怕自己,不如落實到日常「每次飲完咖啡轉5美元入儲蓄戶口」。微習慣、細細積累,久之必成大數。
金錢焦慮,是這個時代人人都可能經歷的困擾。最重要的是,不要讓抽象的恐懼和外界不確定感吞噬行動力。能夠主動調整心態,逐步建立緩衝區,聚焦在你能改變的小事上已是為自己人生添上最大保護網。面對現實低頭,學懂微調策略,不是妥協,而是應對亂世最成熟的勇氣。
延伸閱讀:【年薪幸福感】「金錢未必買到幸福」被推翻?研究發現:大部分人越有錢越幸福!只有少數有錢人因心理上很痛苦而不覺越有錢越幸福!
延伸閱讀:【失業自強】失業?多謝晒! 裁員後令大徹大悟嘅5堂人生課
延伸閱讀:【年青人儲唔到錢?】研究指18至34歲青年財務情況差 56%人推後結婚生仔
最新專訪片︰
【office豪華旅行團】GT Group超日系辦公室展現年輕活力 仲有Poolside畀員工放水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