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職場的危機感:行行出「撞」元

黃文華教授(Professor Allen Wong)
現職澳洲管理會計師公會,香港創會主席及全球高級副總裁及澳洲會計師公會亞太區高級副總裁。黃教授從事教育界已30 多年, 他曾擔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的課程主任18 年,同時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協埋副會長,澳門科技大學客席教授,香港交通安全隊助理總監, 聖约翰救傷隊分區副會長,還有曾擔任北京大學及交通大學的客席教授... 等職位。希望運用本身的經驗給予下一代及在職人士,在人生規劃得到更好發展。
More Blogs在當今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我發覺許多在職人士最缺乏的,正是一種深刻的「危機感」。過去,本會會員已從AI、法律、會計、環保、銀髮產業及社會責任等領域,分析了未來的機遇。然而,我想強調的,是一種更宏觀、更無形的挑戰:來自國際與行業本身的顛覆性競爭與替代。
觸發我這個想法的,是在家中發現的幾件「古董」:畢業後第一份工作老闆贈送的Motorola第一代「水壺」大哥大、幾個不同型號的Nokia手機,以及八十年代的黑膠唱片。這些物品靜靜地訴說著一個不變的道理:不進,則退。
我所指的危機感,不僅是「工作不達標便會被淘汰」這麼簡單,而是一種更全面、更迫切的生存意識。具體而言,體現在以下兩點:
1. 競爭對手全球化:你面對的不再是身旁的同事
香港人的競爭對手,早已不再是國內同胞。以我之見,我們正面對著兩大新興競爭力量:
- 東南亞的多語系人才:例如馬來西亞。香港人口約700萬,而馬來西亞便有近800萬華人。關鍵在於,普通馬來西亞華人至少精通5至7種語言:馬來語、中文(粵語、普通話)、英語、坦米爾語,以及各種家鄉方言(如客家、潮州、福建話等)。他們具備極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而薪酬要求可能僅為香港的三分之一。這在跨國企業中是不可多得的優勢。
- 印度人才的全面崛起:印度已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其人才庫的深度和廣度令人驚嘆。我在加拿大親身見證,從科技、金融到管理層,許多行業的關鍵職位正逐漸被印度精英所取代。例如,我們公會(澳洲管理會計師公會)的講師便是印度籍,他更是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博士,是全港第五位獲此殊榮的學者,而培訓這五位會計學博士的同樣是印度人。而我們另一位印度籍會員,是匯豐銀行的前主管,亦在大灣區做到一把手CEO,可見印度精英於香港、東南亞甚至全世界,在各領域上取得重要崗位。
- 最直觀的衝擊來自於招聘:最近我們公會欲招聘一名助理,短短數日內竟收到超過800份申請。這個數字赤裸地揭示了現實:你今天的每一次求職,都是在與數百人競爭同一個機會。
2. 專業能力的「複合化」與「價值外延」
單一的專業技能已經不足以構築穩固的職涯護城河。未來的贏家,是那些能夠建構「能力組合」的人。
- 專業資格的疊加:我觀察到,頂尖的專業人士不再滿足於單一頭銜。你會看到既是律師也是管理會計師,既是建築師也是數據分析師。這種「跨界」的專業組合,讓他們在解決複雜問題時擁有無可比擬的視野和競爭力。
- 超越工作本身的價值:在專業能力之外,社會責任的實踐與強大的人脈網絡,成為了新的軟實力。你的社會貢獻和業界聲譽(即「人事推薦」的力量),往往比一紙文憑更能為你打開機會之門。
「行行出狀元」的時代並未過去,但「狀元」的定義已經改變。過去的狀元可能是某個領域的專才,而今天的「狀元」,必須是:
- 具備全球視野,能與世界各地方人才競爭的多語言、跨文化溝通者。
- 擁有複合型專業技能,並能透過社會責任和個人品牌創造額外價值的整合型人才。
危機感的真正意義,在於認清我們已身處一個沒有疆界的競技場。與其被動地給洪流淹沒,不如主動裝備自己,成為那個在驚濤駭浪中依然能破浪前行的「新狀元」。
關於澳洲管理會計師公會(CMA Australia)
澳洲管理會計師公會(CMA Australia) 是澳洲最具權威的管理會計專業組織之一,致力於推動管理會計領域的專業發展與國際認證。該公會提供專業培訓、資格認證及持續教育,幫助會員掌握先進的財務管理技能,提升戰略決策能力,並促進全球會計專業標準的融合。會員涵蓋企業高管、財務專家和學術人士,享有國際化的專業網絡與資源支援。
以上內容及資料僅屬個別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www.CTgoodjobs.hk的立場。CTgoodjobs對因以上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