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話住「老虎岩」即係邊度? 拆解香港5個騎呢舊地名
與同事相處,或多或少都會談及住處。近日有網民於論區發帖,指同事話自己住「老虎岩」,事主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在討論區問網民。香港的舊地名大家知幾多?我們一起拆解吧。
1/ 老虎岩
老虎岩即現時的樂富。網上資料顯示,在1960至1970年代,相傳老虎岩從前是一個山頭的岩洞,因為有老虎出沒而得名。後來因為老虎這名字剎氣大,兼且不吉利,所以便以「老虎」諧音「樂富」取替,亦含居民能夠安樂及富足之意。
2/ 淺灣
淺灣即現時的荃灣。據說因此地海灣水淺而得名,但因名字有「龍游淺水遭蝦戲」這不祥之意而改名。
3/ 雞寮
雞寮即現時的觀塘翠屏邨。1950年代,觀塘區開始發展,並於接連秀茂坪興建徙置區,名為「觀塘徙置區」。及後,觀塘徙置區改名為「觀塘(翠屏道)邨」,當時居民一般通稱此區「雞寮」。時至今日,還有街坊在搭小巴時叫「雞寮有落」。
4/ 芒角
芒角即現時的旺角。古時此地芒草叢生,而地形像一隻牛角伸入海中,故稱為芒角咀,而附近的村落便得名芒角村。1860年起,芒角隨著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當時蜑民水上人稱「芒」為「望」,因此英國人把芒角叫作「Mong Kok」。1930年代,芒角正式改稱為旺角,取其興旺之意。
5/ 吊頸嶺/照鏡嶺
吊頸嶺即現時的調景嶺。調景嶺名字來源有多種說法。調景嶺最早稱為照鏡環山或照鏡嶺,因為該地的海灣規圓如鏡、海面平靜無波,故被當時的蜑家漁民稱作照鏡環,陸上山崗叫照鏡嶺。另一說法,是當時聚居在將軍澳西南面的客家婦女,身穿客家服飾在該地下田務農,頭上帽子因太陽反射而幾可照鏡,故稱為照鏡嶺。
至於吊頸嶺,事源一名叫倫尼(Alfred Herbert Rennie)的外國人於1905年在照鏡嶺一帶興建了一間麵粉廠,後來因生意欠佳倒閉,倫尼因而自殺。有指他是在距麵粉廠廠址3公里外的鯉魚門水域跳海自盡,亦有傳他在麵粉廠上吊自盡而死。到了1950年代,港英政府將大批難民遷移到吊頸嶺,及後取「吊頸嶺」的諧音,改稱為「調景嶺」,有調整景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