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廢物到資源:循環經濟作為香港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

雷永雄 (Samson Lui)
澳洲管理會計師公會資深會員,亦為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經認可的商業及管理、工程及科技專家,並持有認證可持續發展規劃師及研究員資格。曾出任一家於香港上市的廢金屬、報廢汽車,電子廢料,以及鋁廢料的回收集團、旗下位於元朗工業園之全資子公司負責人;亦曾在中國內地企業中擔任推進可持續發展項目的領導職務,累積超過二十年的實務經驗與專業視野。
More Blogs循環經濟:本地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新支柱
在全球資源日益枯竭、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傳統的「取用 - 製造 - 丟棄」線性經濟模式逐漸暴露其不可持續性。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作為一項融合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益的創新理念,主張通過資源的循環再利用、產品壽命延長及廢棄物再資源化,建立一種閉環式的經濟體系。此模式不僅能夠減緩生態壓力,亦為地方經濟注入新動能。
核心理念與實踐路徑
循環經濟倡導在產品設計階段即納入環境考量,透過模組化設計以利拆解與回收,從源頭減少浪費。同時推動延長產品使用週期的機制,例如維修、翻新、租賃與共享平台,削弱一次性消費文化。最後,對廢棄物進行再處理,使其轉化為可用資源,如廚餘轉製堆肥或可再生能源,達致「廢物資源化」的目標。
1)對香港可持續發展的潛在影響
香港作為高度城市化的地區,面臨嚴峻的堆填壓力與資源進口依賴。循環經濟能夠:
- 緩解堆填區飽和問題:每日產生逾一萬噸固體廢物,循環流程可顯著降低廢物量;
- 創建綠色職位:促進可持續產品設計、再製造及回收產業,擴展就業面向;
- 提升城市韌性:強化本地供應鏈自給能力,減少對外界原材料依賴;
- 重塑消費文化:推動由即棄向可持續的消費模式轉變,培養環境責任感。
2) 增進市民參與的策略建議
實施循環經濟需多方合作,尤其市民層面的參與不可或缺。可行策略包括:
2.1)強化教育與宣傳
- 在中小學校園融入環保課程,建立早期意識;
- 社區舉辦資源再造展覽與培訓,加深理解與技術認知。
2.2)推動參與機制
- 制定回收獎勵政策,如積分換領或稅務回饋;
- 擴展「綠在區區」與流動回收站網絡,提高可接觸性。
2.3)促進公私協作
- 鼓勵企業投入回收技術與再製工藝創新;
- 支援二手交易平台與共享經濟,減少物資閒置。
2.4)提升政策透明度
- 建立廢物追蹤系統,反映回收流向與成果;
- 定期公佈措施效益,促進信任與責任感。
循環經濟不僅是環境保育的策略,亦代表一種價值觀的轉變。在土地資源緊張與社會追求高質生活的香港,建構可持續發展體系愈顯迫切。市民的積極參與是推動轉型的核心力量。唯有在政策、技術與文化層面協同發展下,循環經濟方可真正成為香港邁向永續未來的樞紐。
關於澳洲管理會計師公會(CMA Australia)
澳洲管理會計師公會(CMA Australia) 是澳洲最具權威的管理會計專業組織之一,致力於推動管理會計領域的專業發展與國際認證。該公會提供專業培訓、資格認證及持續教育,幫助會員掌握先進的財務管理技能,提升戰略決策能力,並促進全球會計專業標準的融合。會員涵蓋企業高管、財務專家和學術人士,享有國際化的專業網絡與資源支援。
以上內容及資料僅屬個別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www.CTgoodjobs.hk的立場。CTgoodjobs對因以上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